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 李圓淨,原載《南行》第六期(南行學社編印)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甘肅敦煌縣鳴沙石室中,發見大量古代寫經,當時被英 人斯坦因和法人伯希和運去了不少;遺余的殘卷,由北平圖書館保存起來,也還有數百種。 據日本昭和法寶目錄記載,和北平、大連、巴黎三處圖書館,旅順、倫敦兩處博物院,日本 的大谷龍谷兩大學藏書樓,和正倉院聖語藏中所存,再將各私家所有的一並計入,起自西晉 元康(291-299)下及宋代太平興國(976-984),古代寫本幸存的數目也很可觀了。至于河 北房山縣雲居石室中的刻經,是隋朝大業年間(605-617)僧智苑發心創立的;他鑿岩為室, 磨壁刻經,又將方石各面磨刻,每一室滿,以石塞門,鎔鐵封錮,這種艱巨工作,直到唐貞 觀十三年智公入寂時,已滿七室。此後師資相承,凡歷五代,亦僅刻及華嚴涅槃寶積般若四 大部之半。遼時在王室倡導下,完成了大乘四大部,再刻其他佛經八十四部,又在雲居寺西 南造十一層磚塔,下面也埋藏了無數的石經。智公為防法滅,發此大願,以視敦煌石室的埋 藏,此中動機,並可想見,這種事業,較之木刻,更為艱苦;與近代活字排印比,困難何止 百倍。我們于驚嘆先人偉業之余,且又生逢浩劫,我們現在應當作的什麼事,是可深長思了! ┌ 蜀版── 開寶藏(西元971-983) │ ┌ 契丹藏(丹本)(約1031-1063) │ 遼金版│ │ └ 金 藏(趙城本)(約1148-1173) │ ┌ 崇寧萬壽藏(福州東禪寺本)(1080-1140) ┌ 宋 │ 福州版│ │ │ └ 毗廬藏(福州開元寺本)(1115-1150) │ │ ┌ 思溪圓覺藏(1132-) │ │ 湖州版│ │ │ └ 思溪資福藏(1175前後) │ └ 磧砂藏(約1231-1322) │ │ ┌ 普寧藏(1269-1286) ├ 元 │ │ └ 弘法藏(1277-1294) ┌ 國內 │ │ │ ┌ 南藏(1372-) │ │ │ 北藏(1410-1441) │ ├ 明 │ │ │ │ 武林藏(約1522-1566) │ │ └ 徑山藏(嘉興藏本)(1589-1677) │ │ │ │ ┌ 龍 藏(1735-1738) 漢文大藏經│ └ 清 │ 頻伽藏(1909-1914) │ └ 百衲藏(1866-) │ │ ┌ 高麗大藏初雕本(約1011-1082) │ ┌ 高麗│ 高麗續藏本(1094前後) │ │ └ 高麗大藏再雕本(1236-1251) │ │ │ │ ┌ 天海藏(寬永寺本)(1637-1648) └ 國外 │ │ 黃蘗藏(鐵眼本)(1669-1681) │ │ 弘教藏(縮刷藏本)(1880-1866) │ │ 卍字藏(1902-1905) └ 日本│ 卍字續藏(1905-0912) │ 大正新修大藏經(1922-1932) │ 昭和再訂縮刷藏(1935-) │ 聖語藏(古寫本與版本集合而成約自759-1093) └ 宮本(即福州東禪寺與開元寺本合成之全藏) 刻藏次數,宋時最多,以年順序,為開寶藏(971-983),契丹藏(約1031-1063),崇 寧萬壽藏(1080-1104),毗盧藏(1115-1150),思溪圓覺藏(1132—),金藏(1148-1173) ,思溪資福藏(1175前後),磧砂藏(約1231-1322)——在三百五十年內,宋及遼金刊印過 八次大藏經。現為說明便利,分作五項來說︰(本篇考據所依,詳見黃幼希漢文大藏經略說 及葉恭綽歷代大藏考略所注,茲不具錄。) 第一蜀版開寶藏,宋太祖開國後,敕高品張從信到成都開雕,故又稱蜀本。這刻成了十 三萬版的中國第一部大藏經,雖已久佚,但是他的影響最宏深。從來漢文大藏經中稱為精審 的,當推高麗藏再雕本,再雕依初雕本,初雕就是依開寶藏為根據的。金藏中亦雜有開寶藏 版。 第二遼金版,分契丹藏與金藏。契丹藏今雖全佚,但麗藏曾據丹本校勘過。金藏久佚, 亦幸以近年影印磧砂藏本的因緣,在山西趙城縣發現。 第三福州版,分崇寧萬壽藏與毗盧藏,前者亦稱福州東禪寺本,後者亦稱福州開元寺本 。日本宮內省存有兩本混合的全藏。 第四湖州版,分思溪圓覺藏與思溪資福藏。日本第一部大藏經天海本,就是依據思溪本 的。資福藏現在我國尚存四千余卷,亦自日本請回。 第五磧砂藏,近年在陝西省開元臥龍兩寺,發現十分之八。上海影印宋磧砂版藏經會印 行,以思溪普寧等本補缺;依原本一函為一冊,加總目二冊,共五百九十三冊。 如上宋藏已說,更為表解如後︰ ┌ 宋太祖敕刊,開寶四年(971)在成都開雕,至 ┐ ┌ 年代│ │480函,5048卷,1076部。 │ └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完成。 │每半葉5行,每行15或14字, ┌ 開寶藏 │ │每版25行。編號始用千字文。 │(蜀版)│ ┌ 太宗淳化元年(990)高麗國王成宗遣使求藏 │卷子本。 │ └ 備考│ │ │ └ 經,詔給之,為高麗刻藏所本。△存零本殘葉。┘ │ │ ┌ 契丹興宗時(1031-1045)敕在南 ┐ │ ┌ 年代 │ 京即今之北平雕造,至道宗清寧年 │ │ ┌ 契丹藏 │ └ 間完成(1055-1064)。 │579函。梵夾本。紙薄字密, │ │(丹本)│ ┌ 清寧九年(1063當高麗文宗17年) │為古來大藏經版式最小者。 │ │ └ 備考 │ 送大藏經于高麗,麗藏再雕本多據 │ ├ 遼金版-│ └ 此再校他藏。△全佚。 ┘ │ │ │ │ ┌ 約自金太宗皇統八年(1148)山西 ┐ │ │ ┌ 年代 │ 解州天寧寺開雕大藏經版會募刻, │ │ └ 金 藏 │ └ 至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完成。 │682函,約6900余卷。 │ (趙城 │ ┌ 久佚,近于山西趙城縣廣勝寺發現4950 │版子不一。卷子本。 │ 藏本) └ 備考 │ 卷。上海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付予集金 │ │ └ 藏中宋版所無之本,為宋藏遺珍。 ┘ │ │ ┌ 宋神宗元豐年(1080),福州東禪寺 ┐564函,增刻31 │ ┌ 崇 寧 ┌ 年代│ 沖真等募刻,至徽宗崇寧三年(1104) │函,共595函, │ │ 萬壽藏 │ └ 完成。 │6434卷。每半 │ │(福州東 │ ┌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慧明修補,孝宗 │頁6行,每行17 宋藏├ 福州版-│ 禪寺本)└ 備考│ 乾道八年(1172)及淳熙三年(1176)均有增刻。│字,每版30 │ │ └ 此後各藏版式及編次多同此。△今存零本 ┘行。梵夾本。 │ │ │ │ ┌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開元寺本悟等 ┐ │ │ ┌ 年代│ 募刻,至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完成,│ │ └ 毗盧藏 │ └ 孝宗乾道八年(1172)追刻禪宗部。 │564函,又追刻三函,共 │ (福州開 │ ┌ 東禪寺開元寺二本,往往混合為一藏。 │567函,6117卷。版式同 │ 元寺本)└ 備考│ △日本宮內省圖書寮存有二本合成之 │前。梵夾本。 │ └ 全藏。 ┘ │ │ ┌ 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湖州歸安縣 ┐ │ ┌ 年代│ 松亭鄉鄉思溪王永從,及大慈院淨梵, │548函,5480卷,1421 │ ┌ 思 溪 │ └ 圓覺院懷琛等募刻。 │部。版式同前。 │ │ 圓覺藏 │ │梵夾本。 ├ 湖州版-│ └ 備考 ─日本東京增上寺存有全藏。 ┘ │(浙版)│ │ │ ┌ 存本無時地姓氏可考,惟日本南禪寺 ┐ │ │ ┌ 年代│ │ │ └ 思 溪-│ └ 藏華嚴合論題有淳熙二年(1175) │599函,5740卷。版式 │ 資福藏 │ ┌ 思溪前後兩藏是否一物,待考。 │同前。梵夾本。 │ └ 備考│ │ │ └ △北平松坡圖書館存有四千余卷。 ┘ │ │ ┌ 刊刻年月有題記可考者,自南宋更動宗紹定四年 ┐ │ ┌ 年 代 -│ (1231)迄元英宗至治二年止(1322)。一說在 │ │ │ └ 寶慶初年創刊,甦州磧砂延聖院大藏經局主辦。 │591函,6362卷,1532 └ 磧砂藏 │ │部。版式同前。 │ ┌ 磧砂完成在元藏之後,故其後刊部分有依據元藏 │梵夾本。 └ 備 考- │ 處。此藏近于陝西開元臥龍兩寺發現,存十分之 │ └ 八,影印五百部。 ┘ 元室雖不長久,卻也刊印了兩種大藏經,即普寧藏與弘法藏;前者存于日本,後者已佚。 ┌ 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浙江余杭南山 ┐ ┌ 年 代-│ 普寧寺釋道安如一等募刻,迄至元二十二 │558函,9610卷,1422部。又加 │ └ 年(1286)完成。 │29函。版式每半葉6行,每版三 ┌ 普寧藏-│ │十行,每行17字。梵夾本。 │ │ │ │ └ 備 考 ─ 日本東京增上寺及淺草寺藏有全藏。 ┘ 元藏 │ │ ┌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敕在北平(或浙西) ┐ │ ┌ 年 代-│ │ │ │ └ 弘法寺開雕,迄至元三十一年(1294)完成。 │7182卷,1654部。 └ 弘法藏-│ │每半葉5行,每行 │ ┌ 一說本藏即據金之弘法藏增修,金之弘法藏 │約17字。梵夾本。 └ 備 考-│ │ └ 即趙城藏。△全佚。 ┘ 明藏有四︰在南京刻的稱南藏,在北京刻的稱北藏,在浙江武林刻的稱武林藏,在徑山 等處刻過的稱徑山或嘉興藏。徑山藏,是會合南北藏本而以北本為主的;日本的黃檗藏就是 徑山藏的翻刻本,而卍字藏復淵源于黃檗藏,可見徑山藏給與日本的影響了。明藏因年代較 近,國內外還有完整的存本;惟武林藏本,卻已全佚,其特點是始改梵夾為方冊。(向所知 名,但至今尚未發現原本者,惟契丹弘法武林三種藏。)更為表記如次︰ ┌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敕在南京開雕,至靈宗 ┐ ┌ 年 代 │ 成化(1465-1487)及神宗萬歷(1573-1619)年 │636函,6331卷, │ └ 均有刻本。 │1610部。版式每半葉 ┌ 南 藏 │ │6行,每版30行。每行 │ │ │17字。梵夾本。 │ └ 備 考 ─ 今濟南圖書館存有全藏。 ┘ │ │ ┌ 明太祖永樂八年(1410)敕在北京開雕,至 ┐ │ ┌ 年 代 │ 英宗正統五年(1441)完成。神宗萬歷十二 │636函,6331卷, │ │ └ 年(1584)又有續刻。 │1615部。每半葉5行, ├ 北 藏 │ │每行17字。每版25行。 │ │ ┌ 今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 │續刻41函,410卷。 明藏 │ └ 備 考 │ │梵夾本。 │ └ 均存有全藏。 ┘ │ │ ┌ 約在明世宗嘉靖時(1522-1566)刻于浙江武林,即今 ├ 武林藏 │ │ └ 之杭縣。續藏華嚴疏鈔會本即據此本,余無可考。 │ │ ┌ 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密藏幻余發願,迄十七年 ┐ │ ┌ 年 代 │ (1589)始刊于五台,繼在徑山寂照庵及興聖萬壽 │678函,6956卷, │ │ │ 寺,並散在嘉興金壇吳江各地刊板,至清康熙十六 │1654部,210套。 │ │ └ 年(1677)正藏完成 │續刊90套,又續 └ 徑山藏 │ │43套。每半葉10行, (嘉興藏│ ┌ 函號雖依北藏,系以北藏為主,參校南藏,時有取 │每行20字。方冊本。 本萬歷 └ 備 考 │ 舍,又補入南藏有而北藏未收之本,與北藏不同。 │ 方冊本) │ 北平嘉興寺洞庭西山顯慶寺等均有存,但正續往往 │ └ 不齊。 ┘ 清代龍藏是世宗敕修,實為北藏的重訂本。宣統元年在上海排印的頻伽藏,雖依弘教本 ,而刪去校勘記;其凡例中說,校勘匯為專集,而並未續出。百衲藏是各刻經處印行流通本 的匯集,版式不一。 ┌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敕刊于北京,至高宗 ┐ ┌ 年 代│ │718函,7168卷, │ └ 乾隆三年(1738)完成。 │1660部。每半葉5行, ┌ 龍 藏 │ │每行17字,每版25 │ │ ┌ 御制序謂北藏版本訛舛,因重校刊,蓋以北藏為 │行。梵夾本。 │ └ 備 考│ │ │ └ 底本而重修者。各地所存尚多。 ┘ │ │ ┌ 清宣統元年(1909)上海頻伽精舍始用活字排印, ┐ │ ┌ 年 代│ │40函,414冊, │ │ └ 至民國二年(1914)完成。 │1926部,8416卷。 清藏 ├ 頻加藏 │ │每半葉20行,每行 │ │ ┌ 據凡例,依弘教本,參以徑山藏龍藏及單行刻本, │45字。方冊本。 │ └ 備 考│ │ │ └ 校勘記未出。 ┘ │ │ ┌ 清同治五年(1866)楊仁山于金陵發起刻經,會同各寺分刻全藏。因集合北平、天津、 └ 百衲藏 │ 金陵、揚州、毗陵、甦州、杭州諸刻經處之刻本而成,故稱百衲本。據民國二十五年 │ 北平刻經處發起百衲藏本豫約,並募集補刻方冊大藏緣起,較龍藏僅缺經部十八種, └ 論部二十九種,版式雖多從徑山本,大小不一,至今未齊。 高麗國成宗年間,向宋廷求開寶藏,由韓彥恭奉歸,于顯宗二年始刻,就是高麗大藏初 雕本。文宗第四子出家,法號義天,宣宗三年自宋歸國,先後廣求佛典于宋遼日本,一總付 刊,通稱為高麗續藏本。文宗年間得契丹藏,重勘舊本,高宗二十三年刻為再雕本。這一部 分再雕麗藏,在古來各藏中推為精本,幸賴有此,和高麗僧守其的校正別錄,得以保全古本 的真相,窺見異同之一斑。高麗刻藏很早,初雕比宋之開寶藏僅遲三十年;據再雕校記,校 本有國藏宋藏丹藏,國本又有國前國後之別,則以前刻藏或不止一次了︰ ┌ 高麗顯宗二年(1011當宋真宗時)敕崔士成開雕, ┐ ┌ 年 代│ 經德宗靖宗至文宗末年(1082)完成,為高麗官以 │ │ └ 雕大藏經之初雕本。 │570函,5924卷。 ┌高麗大藏│ │每行15字。卷子本。 │ 初雕本 │ │ │ └ 備 考─ 在蜀本外,加入貞元錄所收各本。△今僅存殘本。 ┘ │ │ ┌ 宣宗三年(1086當宋哲宗時),僧義天自宋歸,獻 ┐ │ ┌ 年 代│ 佛典一千余卷;又奏求經于遼宋日本,達四千卷, │ │ │ └ 在興王寺上梓,稱高麗續藏經。 │4000卷。每行20或 高麗藏├ 高麗續 │ │21字。卷子本。 │ 藏本 │ ┌ 今松廣寺存有大涅槃疏卷十。又日本東大寺存有大 │ │ └ 備 考│ 安十年(1094)及壽昌元年(1095)刊華嚴經隨疏 │ │ └ 演義鈔殘本。 ┘ │ │ ┌ 高宗二十三年(1236當宋理宗時)敕相國李奎報 ┐ │ ┌ 年 代 │ │ │ │ └ 等開雕,至三十八年(1251)完成。 │639函,6589卷。 └ 高麗大藏│ │1521部。每行15字。 再雕本 │ ┌ 以北宋蜀本高麗初雕本與契丹本互校,稱精本。 │ └ 備 考 │ │ └ △日本東京增上寺存有全藏。△版片尚存。 ┘ 日本印行藏經,始于天海藏。次有黃檗藏與卍字正續藏;黃檗藏系翻刻徑山本,卍字藏 再依麗本對勘,改從麗藏;卍字續藏多收我國久佚之本。又有弘教藏,依麗宋元明四藏校對 ,用五號字排印,故稱縮刷藏;昭和時重加訂正,是為昭和再訂縮刷藏。又有大正藏,于麗 宋元明外,更參校宮本及聖語藏和其他古本;宮本即崇寧毗盧兩藏,亦即福州東禪寺本與開 元寺本合成的全藏。聖語藏是古代寫本和版本的集合體;其中天平寫本很多,天平是日本聖 武天皇年號(729-748),約當唐玄宗開元天寶時代,與我國的敦煌寫經同為極可珍貴的古 本。 ┌ 日本明正天皇寬永十四年(1637當明崇禎十年), ┐ ┌ 年 代│ 在東睿山寬永寺以活字版開印,至光明天皇慶安 │665函,6323卷。 │ └ 元年(1648)完成。 │每半葉6行,每行 ┌ 天海藏 │ │17字。梵夾本。 │(寬永 │ │ │ 寺本) └ 備 考─ 大體仿湖州版。亦稱倭藏。 ┘ │ │ ┌ 日本靈元天皇寬文九年(1669當清康熙八年), ┐ │ ┌ 年 代│ 鐵眼道光禪師在宇治黃蘗山萬福寺創刊,至天和 │ │ │ └ 元年(1681)完成。 │276函,2105冊。 ├ 黃蘗藏 │ │方冊本。 │(鐵眼 │ ┌ 即徑山藏之翻刻本,版式亦同。加入日本鐵眼及 │ │ 本) └ 備 考│ │ │ └ 寶洲語錄。 ┘ │ │ ┌ 日本明治十三年(1880當清光緒六年),島田根 ┐ │ ┌ 年 代│ 蕃等在東京弘教書院,用五號字排印,至明治十 │ │ │ └ 九年(1886)完成。 │40函,8534卷, ├ 弘教藏 │ │419冊,1916部。 │(縮刷 │ ┌ 以麗藏為本文,與宋元明三藏對校,互補遺缺, │每半葉20行,每行 │ 藏本) └ 備 考│ 標其異同,並加句讀。又增日本撰述各宗典藉。 │45字。方冊本。 │ │ 以精審稱。然亦間有手民之誤,遂有後之昭和再 │ │ └ 訂本。 ┘ │ │ ┌ 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京都藏經書院,以 ┐ │ ┌ 年 代│ 僧忍澂校訂之黃蘗本,用四號活字印行,至明治 │ │ │ └ 三十八年完成。 │每半葉分上下欄, 日本藏├ 卍字藏 │ │每欄20行,每行 │ │ ┌ 忍澂以黃蘗本全依徑山本,文義遜于麗本,乃集 │22字。方冊本。 │ └ 備 考│ 名德,以黃蘗本與建仁寺所藏瓦本對校,改從麗 │ │ │ 本,互異處以圈為記。麗本題記音釋皆保存。惜 │ │ └ 編次仍依黃蘗本,致麗本特有典藉多移入續藏。 ┘ │ │ ┌ 日本明治三十八年(1905),由日本藏經院印行, ┐150套,750冊, │ ┌ 年 代│ │1756部,7144卷。 │ │ └ 至大正元年(1912)完成。 │版式每半葉分上 ├卍字續藏│ │下欄,每欄18行, │ │ ┌ 搜羅卍字藏中未收者,多我國久佚本,嘉興續藏 │各欄上方留校記地 │ └ 備 考│ 及又續藏亦有編入。△民國十二年,上海涵芬樓 │位,每行約17字。 │ └ 有影印續藏經本,略為縮小。 ┘方冊本。 │ │ ┌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高楠順次郎博士等發 ┐ │ ┌ 年 代│ │85函,3053部, │ │ └ 起,十三年創刊,至昭和七年(1932)完成。 │11970卷,80634頁。 ├大正修新│ │每頁分上中下欄, │ 大藏經 │ ┌ 所收異本異本最富,麗宋元明四藏之外, 對校 │每欄29行,每行約 │ └ 備 考│ 聖語藏本宮本敦煌寫本古佚本以及各種流通本。 │17字。方冊本。 │ └ △後三十函為續編,多收日本著述。 ┘ │ │ ┌ 日本照和十年(1935)縮刷大藏經刊行會鈴木靈 ┐ │ ┌ 年 代│ │ │ │ └ 真等創刊,題曰昭和再訂大日本大藏經。 │版式與弘教藏同。 ├昭和再訂│ │方冊本。 │ 縮刷藏 │ ┌ 影印弘教本,加以訂正;故凡依弘教藏校勘者, │ │ └ 備 考│ │ │ └ 宜參校此本改正之。 ┘ │ │ ┌ 日本正倉院藏有天平寫本,隋寫本,宋版,日本寬治版等, ├ 聖語藏 │ (寬治為崛治天皇年號,1087至1093)。合稱為聖語藏。 │ └ 有一經存多種寫本,故大正藏校記以聖乙聖丙列舉之。 │ │ ┌ 日本宮內省圖書寮藏本,見大正藏校記。據昭和法寶目錄, └ 宮 本 │ └ 系以北宋時東禪寺本與開元寺本合成全藏。 我國歷代所刻的大藏,只有龍藏版片尚存,餘都毀失;至于大藏的印本,除明之南北藏 嘉興藏與清之龍藏外,也都不全,即此僅存的印本也很少見了;而民國三十多年來,還沒有 一部新修的大藏經,冷落至此,何以對先人?自龍藏刊布後,百衲藏不過是各處流通本的大 雜會,頻伽藏只是依弘教藏而刪去校勘記的,此外僅做了點影印現成的工作,如影印卍字續 藏和磧砂藏。但各處佛教逸典與經疏遺著時有發現,敦煌寫本和趙城金藏也先後出現,我們 還能夠等待下去麼?對于近年在上海已經成立而頗有成績的民國增修大藏經會,還能夠袖手 旁觀麼?一般錯覺,以為世變日亟,無暇及此,如能對歷代國勢和佛教的關系稍一留意,應 可釋然。我國國運,唐為最強,而有唐一代,譯業昌隆,前後無比,是中華佛教的黃金時代 ,也是中華民族的鼎盛時代。自唐以來,歷代國勢的盛衰竟與佛教的盛衰成了正比例︰如唐 武宗破佛,不久唐朝即滅;周世宗再毀法,五代之局遂終;宋太祖極尊法寶,國家元氣漸復 ;明代諸帝多知維護佛法,國勢亦尚可觀;元代清初,推崇佛教,國威頗盛,至于國外情形 ,也相彷彿︰印度在阿育王時代,國勢最隆盛,佛法也最發達;降至近世,佛教衰微到極, 印度也完了。日本素重佛教,當國運鼎盛之時,正大法興隆之日;自是蒙受法化之益。高麗 先後受契丹與蒙古兩次侵略,藉顯宗高宗先後發願刻大藏經初雕本與再雕本而得保全,這是 歷史上刻經保國最顯明的事例。總之,佛教盛,則天下治;佛教衰,則天下亂;我國自唐宋 以來,無不皆然;推之國外,亦莫不然。曠觀古今中外,應知合力推行修藏,為今日急不容 緩之舉;惟此法寶,足以啟良善之心,成利濟之業,種多福之因,獲大有之果,因緣會遇, 豈可交臂失之? 原載《南行》第六期(南行學社編印),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出版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