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卍字續藏)編後語
河村孝照 著 釋慧慕 譯、釋惠敏 譯註
終告完成 大藏經刊行概史 卍藏經之發行 大正藏經的發行
新纂續藏經之計畫 新編纂作業 第一次發行預約本 超越考驗
終告完成
《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全 88 卷,別卷 2)從籌劃出版,歷經十六年歲月之後,終告完成。從企劃進而參與事業,到擔任編纂主任而埋首於實務的漫長年月,卻彷彿如夢一般的消逝了。一方面要感謝許多人協助,同時也回顧《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的刊行過程,並重新概述編纂方針,以紀念先學的辛勞。
TOP
大藏經刊行概史
日本大藏經之刊行,始於天海的《木活字藏經》(1673-48)[1]、鐵眼的《黃檗藏經》(1669-78)[2]。及至明治 18 年完成的《縮刷藏經》[3],完成了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藏經。《縮刷藏經》是在明治文化之下,由東京•弘教書院所發行。由芝增上寺福田行誡(1809-88)、島田蕃根(1827-1907)、事業家山東直砥氏等所共同完成。
關於《縮刷藏經》的價值,村上專精(1851-1928)敘述如下:
提到《縮刷藏經》的特徵,無非是校訂無誤謬之處。校對麗本、宋本、元本及明本這四種版本,並補彼之缺。又如秘密部,增加我國(日本)舊傳者,編入原本這四藏所沒有的,又增添由傳教、弘法、榮西、源空等高僧諸師所編纂而成的日本選述,共計 1216 部 8534 卷,於明治 13 年至 18 年七月期間印刻。與古藏比較起來,真可謂善本。
[村上專精《一切經之由來》]
此《縮刷藏經》問世後,許多學者加以珍藏,嘉惠學界良多。明藏黃檗本雖被各方名剎購入置於藏經閣中,但是閱讀者甚少。此縮刷本乃四本校對,而且是五號活字的小本印刷,因此容易被學者收藏。據說宇井伯壽(1882-1962)也是從懷中取出閱讀的。
TOP
卍藏經(卍字正續藏經)之發行
(1)藏經書院的設立
明治
35 年(1902)濱田竹坡於京都設立藏經書院,企劃刊行整部大藏經,並邀請前田慧雲(1857-1930)擔任院長。當時中野達慧(1871 - 1934)在慧雲領導之下,從事藏經編集、刊行之業務。儘管縮刷藏經已問世,但計劃大藏經的刊行,是有其必要性的。京都•藏經書院的大藏經稱為「卍藏經」,其特色正如村上專精所述:
藏經書院刊行本的特色是:首先將版面分成上下二欄,易於閱讀。其次於本文標以句讀,使苦於讀漢文者容易閱讀;而先前的《縮刷藏經》使用五號活字,現今改用四號活字,可謂善矣。隨著世界的進步,書籍有逐漸縮小的趨勢,這也是各國的通例。
於明治 13
年開始編纂藏經(《縮刷藏經》)的弘教書院,以五號活字小本印行;而明治 35 年開始編纂藏經(卍藏經)的藏經書院,卻以四號活字大本印行,這是令人意外的現象。可能是由於弘教書院設於東京,藏經書院設於京都的影響所致吧!
[村上專精《一切經之由來》]
藏經書院穩定而順利的進展其編纂工作,自明治
35 年
4 月至
38 年 4
月之四年期間,完成刊行。共計 36
帙、360
冊、收錄 6771
卷。其原本雖依用明藏,但是也應用忍徵的校對本,以期無疏漏之處。[4]
(2)卍續藏經的發表
院長前田慧雲最初的想法是:著眼於尚未編入大藏經的許多中國撰述之章疏,將它們加以整理,刊行為續藏經。但是,續藏經刊行未能得到藏經書院幹部的認同。明治 38
年 4
月,由於卍藏經刊行的大事業已順利完成,所以慧雲就與島田蕃根商議此問題,蕃根與慧雲的看法一致。慧雲再度諮詢藏經書的役員會,終於得到役員會的同意。藏經書院於是接續卍藏經,發表續藏經的刊行。慧雲將此期間的事情,敘述在續藏經的序文中:
余最初提出續藏編纂印行之建議,大力鼓吹。之後,正值改造藏經書院,雖然再度提出此建議,然而意見未能一致。明治三十八年某月,卍藏經印刷完成。島田蕃根與余共同商議,提倡編纂續藏。終於得到院議的同意。余應囑編目錄,並推薦中野達慧君擔任編修。他辛勞勤勉、焚膏繼晷、整頓蠹殘、訂正錯誤。猶以余力攀名山、尋巨剎,開千年之石室,尋萬古之秘籍,十年如一日。其精魂氣魄,令人驚倒………由余忝任院長,幸賴中野君的辛勞編修,濱田、池田、松村諸氏之協助,得償宿願。
如是,續藏經見聞於世,前田慧雲擔任會長,於明治38年(1905)4月開始著手,大正元年(1912)11月完成。共計 150 套,750冊。其大部之程度,達慧自己說道:「此部數與卷數,與正藏比較起來,並無很大的差距,且其紙數幾乎是正藏的二倍以上。」(中野達慧續藏經序文)。
而編修期間達慧備嘗艱辛,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他說:
大正元年壬子十一月,所預定的一百五十套,始告完成。其間歷經多少星霜、祁寒、酷暑,亦未曾稍有懈怠;偶罹篤疾,呻吟數月,不曾停筆;又,兩兒同時得疾,一兒竟亡,亦也不肯休息一日。且印經一事,固非利之業,書院所給之薪俸甚薄,幸有賴祖宗遺業,以補其不足。
[中野達慧《續藏經》序文]
自古參與聖業者,總是貧困纏身,達慧亦不例外。他本身罹患重病,同時一雙兒女也生病,甚至痛失愛女,再加上「所給之薪俸」亦十分微薄。有心人讀到這幾行文,不禁潸然淚下而無法再讀下去了。
此續藏經的完成,是達慧具有相當的想法而完成的。達慧在二年後《日本大藏經》編纂完成時,另以別冊刊行目錄、索引,其中不只包含日本大藏經,同時也記載了續藏的記事。達慧說:
如是,到大正元年十一月,達一百五十套,費時十年漫長歲月的續藏中國部,亦暫時先告一段落。此完成對我而言,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我希望能再刊行二、三十套(一套一千頁以上),無奈必得再耗費許多時日,在購書者與出版社雙方之間發生了一些事,因此恐怕無法如願刊行。儘管如此,所完成的一百五十套十五萬七千頁的大部出版品,相信對學界絕對是功不唐捐的。尤其是長達十年的期間,忍受了大小損失的八十餘名藏經書院諸股東,以及預約者們,在聽到這項出版品完成的消息之後,都慶幸歡欣總算是大功告成了,從這點來看,也是有道理的。
由此可知慧達不屈不撓的精神,
同時也可看到他深知事業之道的一面。
關於續藏,村上專精表示如下驚歎之意:
時,藏經書院完成正藏刊行後,更名為《大日本續藏經》,蒐集尚未入藏之中國撰述,前後持續十年的事業,終於完竣。約一百五十套,七百五十冊。尋其內容,有九百五十餘人著作,一千七百五十餘部,七千一百四十餘卷。即與正藏無大差異,若問紙數,殆倍彼者,誠可驚也。
[村上專精《一切經之由來》]
(3)卍續藏經的特色
中野達慧對自己編纂之續藏,以及日本大藏經這兩藏,和其他各藏的不同點,作如下之敘述:
對於各藏與我自己所編纂之續藏及日本藏經兩藏,略說其相異點。
1.
搜尋之前各版藏經所未收錄的底本為參考本。
現今所流通的高麗、宋、元、明、清各朝代的中國藏,以及我國(日本)的天海、黃檗此二藏,在排列及卷數方面,有少許不同,但編入書的取捨都大致以開元錄所記載的經籍為基本,再補充之後的名篇,這種是傳統的翻刻;而我國(日本)續藏經及日本藏則是古今未有的創作,乃致力搜尋之前各版藏經所未收錄的底本為參考本,這是第一點不同。
2.
分類上,也特別做了研究,比起各藏,應該有許多獨創之處。
又,之前各藏經的分類法可說並不完善。只有龍藏稍微做些改變,但是,在刪除或加入方面,不免有政治考量因素之嫌。又,該藏雖然改成依年代排序來編輯,但是,就分類來看,並沒有可值得參考之處。
又,弘教書院版雖然依據知旭的閱藏知津、天台五時判教二種來做分類,不過,針對知津所刪去的密軌,卻直接就沿襲真言宗的配置,致使前後矛盾;且沿襲的結果造成五部書重複編入,是中日典籍混雜的缺點。其他在校訂方面也有許多爭議之處。
我國續藏及日本藏,在刪除與編入方面並無任何政策的考量,且在分類上,也特別做了研究,比起各藏,應該有許多創獨之處。這是第二點不同。
3.
句讀,及標註「送假名」。
除縮、卍二藏之外,其餘藏經皆是白文無點本,我國二藏校訂本,以防止文字有誤,並加以句讀,及標註「送假名」[5]。這是第三點不同。
4.
採用會本,或做章段的修改,或加目次、條列、項目等,以便容易閱讀及了解。
續藏與日本藏,擺脫藏經的窠臼而採用會本,自己重新製作許多會本,或做章段的修改,或加目次、條列、項目等,以便容易閱讀及了解,這是第四點不同。
5.
不改變原來的卷數,而且也調整紙數。
中國各藏以十卷一帙[6]為通則,如此會破壞原形,改成任意的卷數,且各藏必定不一致,例如,法苑珠林有百卷本與百二十卷本即是如此。紙張總數也會有很大的不同,帙有大有小,我國二藏(續藏與日本藏)完全不改變原來的卷數,而且也調整紙數。這是第五點不同。
亦即具有下列各項特徵:
一、在分類法方面,將之整理成十門錄十三類。即:
印度撰述部
1.
經部
2. 律部
3. 論集部
4. 密教儀軌部
中國撰述部
5. 大小乘釋經部
6. 大小乘釋律部
7. 大小乘釋論部
8. 諸宗著述部
9. 禮懺部
10. 史傳部
二、不任意刪除本文與編入。
三、將以往之白文無點本加上句讀,標註送假名。
四、對續藏費心的採用會本,且重新製作,加上目次、條列、項目等,使易讀、明瞭。
五、在編輯方面,重新保留原來的卷數。
上述特點,一言以蔽之,對於研究者是非常親切方便的編輯方式,中野達慧所採取的這種方針,在這次的《新編續藏》也加以沿用,並期望能帶給研究者更多的方便。
TOP
大正藏經的發行
(1)高楠順次郎的話語
大正 11 年(1922),初夏時分,東京帝大梵文學研究室,高楠順次郎藏提到藏經重刊之事。根據記載,當時縮冊藏經一部市價千圓以上,而且也不容易買到。加上學術界的進步日新月異,大藏經必須合校四大藏,且須與當時的天平古寫經校對。
大正 12 年 4 月 8 日,他發表如下之《大正新修大藏經》刊行趣旨:
吾乃日東學佛之徒,肩負大聖真教弘通之責。況世界大戰後,求道探真日益迫切,佛教探究之潮流逐漸在歐美升高,博涉深獵,翫索漢譯聖典的學者亦不少....可惜千古一大寶藏,今秘襲於巨剎名藍高閣,徒為肥蠹魚之具....其真價埋沒良久,益世救人之大能,憾全無顯現....學徒接之頗難....獲之實不容易。鐵眼禪師黃檗版,留宇治之秘庫,廣大之容積充棟,剞劂[7]既至難之業。明治年間之縮藏、卍字藏,稍稍翻讀之便亦難,其本甚缺,千金猶不能得也。而幸得之,雖有取得經本之快慰,但其編纂沿襲舊習,遵循古傳,缺通覽之便,探究殆有望洋之嘆。如其校訂,隨時代之進運,亦有不少大加改善之餘地。依現代學界之切實要求,無法給與充分的滿足,此乃不待多言也。東西之識者,於茲殷切期盼見到設法順應時代之新刊藏經....某等不敏自惴,發願大正新修一切經公刊之大業,豈非得已也。
(引用常光浩然《明治之佛教者》下,419-20頁)
編集方針徹底廢除以往大藏經所見的,大乘小乘、經律論等分類,而是嘗試按歷史順序,從阿含部開始,其次為本緣部、般若部等,毅然做新的組織分類。
(2)阿含部之發行
大正 13 年 4 月 1 日,第一卷阿含部和式裝訂的製本完成(4月8日發行),當天在上野美術校講堂,嚴修聖德太子壹千參百三年的御忌法要,久邇宮邦彥王殿下將此大正藏經供奉在聖德太子之御寶前。其御願文如下所述:
於是,探博逸書,遠求遺本,或參之寧樂正倉古寫,或校之敦煌佛洞舊鈔。克成其功,即大正新修大藏經是也。總一萬二千八百六十四卷,合為五十五帙。
[《大正新修大藏經總目錄》刊行經過要略第五頁]
前年 9 月 1 日,關東地方大地震,此事業之進行大受打擊。負責大藏經發行的新光完全燒毀,使此事業受到重挫。之後的艱辛,如「刊行過要略」所述:
剛開始困難的程度到了如此的地步:據說出版物一年能出版四冊就已算萬幸了,每月刊行則是相當困難的,甚至恐怕無法完成,如此的流言令人備感迷惑。加上在這期間困難百出,編修及經營極度艱辛。也曾淪落到因資金一時困難,而想在印刷部賣鉛,把工廠關閉,面臨窮途末路的窘境。承受巨大壓力的高楠先生,其辛苦實在令人無法想像。這樣困苦的時代持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
[《大正新修大藏經總目錄》刊行經過要略第五頁]
常光浩然在高楠順次郎的傳記中說到:「他因此事而負債約三十萬圓,終其一生飽受欠債之苦。」。
[《明治之佛教者》下,354頁 ]
昭和 4 年 2
月,為接受預約而出版的五十五冊書,首先完成了發表,將之分發給預約的讀者。此事業說來是為了滿足學人難以購得藏經的渴望而重刊的,所以必須兼顧到既要有縮冊大藏經的水準,同時也要是日常必須品。因此其特徵有下列四項:
一、與宋代一切經初版以前的寫經,即隋唐寫經(天平、敦煌寫經)做校對。
二、除縮冊一切經 1908 部、8415 卷之外,也新增日本、韓國、敦煌所發現的釋論、續藏研究方面之最重要者,
日本撰述方面,增加碑銘類、記傳類等,約 70 部 659 卷。
三、以各方面專家之校正為主體。
四、採用四號活字四六倍版西式裝訂。
[前述《刊行經過要略》6-7 頁 ]
採用上述之方針後,以西式裝訂每冊 1000 頁,五五卷完結。
其後,到了實際編集之時,既然要完成偉大的事業,希望盡可能出版完整的藏經。於是抄寫敦煌、韓國、內地新發現之資料,與續藏研究不可或缺者,以及日本各宗的宗派典籍等等眾多資料而出版。這些譯本當然是五五冊所無法完全收錄的。
及至大正 15 年 6 月,印度撰述的經律論三藏(即漢譯書)編纂終了,總算可以將經疏部以下,中國、日本撰著付梓。而最初所發表的五五冊編成方式不得不加以改變,雖然暫時完成了五五冊完結的這個社會責任,但最後還是改變編制,追加刊行五六冊以下。此追加刊行的部分有如下三項:[前述「刊行經過要略」]
一、日本撰述中,章疏部、宗典部全部。
二、疑似部全部。
三、中國撰述中,古逸資料。
如是,從第五六卷到八四卷的二九冊,是日本撰述;第八五卷是古逸部和疑似部;又於第五五卷目錄以外,以別卷刊行《昭和法寶總目錄》二卷,總計八七卷。從第五六卷到第八五卷的追加刊行部分,在大正藏中名為「續大正修大藏經」。其後,又追加別卷的圖像一二卷,以及《昭和法寶總目錄》第三卷,共計100卷。
昭和四年二月,順利完成預約五五冊之發行,相關者敘述當時感想如下:
創業以來既經八載,相關者皆感疲憊,很想休息一段時間。但是,像這種事業的性質,如印刷工廠等設備一旦解體,想再恢復十分不易。必須一氣呵成,繼續刊行才是,同時如何編修續刊也會產生問題。
[前述「刊行經過要略」]
(3)成為學界定本
如是,為了刊行完整,不惜常改變編集方針,而且歷經漫長歲月的編纂作業,大家也知道這是十分艱苦的事業,其困難的程度,筆墨難以形容。因此《大正新修大藏經》正、續合起來,被評價為具學術性價值。在歷經一番艱辛才完成的書,於學者想來,理
應心存感恩。
昭和二十年,日本戰敗,遭受到未曾有的危難。從文化面來看,卻是與封閉已久的海外做學術交流的開始。其中,東方學的興盛即明顯可見。戰前所出版的大藏經等,在諸本中尤其是稀有難得的。
隨著社會逐漸高度成長,印刷技術的進步,讓複刻出版日漸興盛。一些稀有難得之本或者名著、以前很難買到的研究書與資料,都能複刻出版,裨益了研究者。在如此的風潮中,《大日本佛教書》、《日本大藏經》、《西藏大藏經》等叢書群逐漸被複刻,但是,卍續藏的複刻並不容易。這是因為大正藏已受到學界很高的評價,所以研究學問者首先會從大正藏經,而不是從續藏開始,這變成一種常識了。但是,對中國佛教研究者來說,卍續藏和大正藏經一樣,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資料。
TOP
新纂續藏經之計畫
(1)商議複刻出版
昭和48年秋,國書刊行會之割田剛雄先生,向我提出《續藏經》複刻出版的建議。他說這不僅是複刻,而是重新編纂,出版100卷的計畫。
在這之前,山喜房佛書林社長青木正雄先生也曾提出續藏經的複刻計畫。也就是在昭和40年,提出要在昭和42年著手出版續藏經目錄。青木先生在自己公司掛著中野達慧先生的照片,他常向我們提起中野先生甘於清貧,盡力編纂《續藏經》,以及茅崎家是如何的儉樸。但是,由於《續藏經》複刻事業遇到若干困難,只好放棄複刻出版。
知道此事的人,不得不對此事業採取慎重的態度。我對於割田先生希望不僅是單純的複刻而已,還要重新編纂,以裨益學術界的熱誠十分感動。經過多次對新編纂做實務上的協議,及重新檢討的結果,我向國書刊行會社長佐藤今朝夫先生提出詢問:若我接受新編纂之作業,那麼
出版社是否能嚴守下列三項的社會責任:
一、不論發生何事,也要刊行全卷。
二、不論經濟上有如何的變動,絕不更改定價。
三、不論發生何事,絕不變更體裁、紙質等。
當時三十四歲的佐藤今朝夫先生,是 SEYU 照相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業社長,已建立了屹立不搖的事業。佐藤社長答應即使投入印刷部門的利益,也必定要完成的確定方針。
在進行期間,做了基礎資料的調查,並重新檢討具體編纂方法。在調查方面,得到森章司先生(現任東洋大學教授,當時是東洋大學助理)、里道德雄先生(現任東洋大學助教,當時是大倉精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等人的協助。
重新檢討的結果,擬定下列編纂方針、大綱:
一、收錄經典的配置,沿襲舊版續藏經的十門類別的配置。
二、改變體裁。舊版的和本、頁數縫製,採用接近大正藏經之形
:(1)標附經典號碼
。
(2)用洋本、B5版、三段組(三欄式),以便讀者利用。
三、將補遺插入正確位置,努力搜索缺卷資料,收藏新資料。
以上的大綱架構,即是「中野達慧之精神」。
也就是,繼承讓作為近代佛教學研究基本資料的續藏經,能廣泛普及於世的悲願,並充分考慮到給研究者便利的基本精神。
在如此的方針之下,確定了收錄藏經書院版的《續藏經》全部,以及藏經書院版《正藏》的中國佛教資料,加上總目錄,共計一百卷的構想。
TOP
新編纂作業
具體的新編纂作業如下:
(1)十門分類之配置沿襲舊版。
(2)變更體裁。
(3)標附經典號碼。
(4)明示科註標號與編集部註(編)。
(5)移動補遺。
(6)補充缺卷之典籍。
(7)收錄新資料。
(1)沿襲配置的再檢討
舊版續藏的配置,是用中野達慧的十門別六十三類。由於此十門分類仍為學界所通用,所以基本方針是沿襲此分類。但是,檢討起來,會有若干問題。舊版是按歷史(年代順序)來排列,所以,新纂就必須再檢討著作的順序,因此在新纂續藏中,有時是將著者的時代或國名,與舊版一起記載,這是檢證的成果。
(2)體裁的變更
舊版是和裝本,二段組(二欄式),在表示該頁頁數時,必須用如此複雜的表記:
「卍續一.一八.五.三四丁[8].表.上(第一編第十八套,第五冊,第三四頁表頁的上段)」。
這是因為續藏經的組織是如下表所示的結構,這是其困難之處。
新纂續藏改用洋裝本,四六倍版,三段組(三欄式)。該頁頁數是用「續藏(23)一五四中(第二三卷一五四頁中段)」
,簡潔明了的方式表示。
(3)附加典籍編號
在大正藏經中有附加經典編號。此經號能充分發揮功能,所以續藏也用此方式,標附經號。但是,續藏所收錄資料的性質與大正藏經的不同。檢討其性質,再考量適合此性質的號碼標附方法,即如下所示。
1.序、跋、刊記等,附加分枝號碼
續藏資料多依用町版(=丁版,丁:表裡兩頁為一丁。)。町版的特徵之一是,盡可能要附序、跋、刊記、識語等。序、跋有很多是當時很有名的人所寫。而且序、跋筆力遒勁,內容簡明敘述一經之大意,記載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及傳記、述作由來等等,這些都可以被獨立作為資料來看。因此,若能在這裡加上分枝號碼的,就加上號碼。
例如,李通玄的《華嚴經合論》(百卷),在合論中,先標立下列四項:
-
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唐 聖神皇帝製
-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序 宋 慧研撰
-
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序 唐 志寧述
-
釋大方廣佛華嚴經論主李長者事述 馬支纂錄
這些都是不可逸失的資料,充分考量到這些資料的性質,便將它們附加分枝號碼。這是因考慮到本續藏收錄資料的特徵而做的。
跋的處理方式和序相同。
例如慧能《金剛經解義》(二卷),有如下之後序及跋:
-
六祖口訣後序
宋 羅適序
-
重刻六祖金剛經解跋
清 湯翼聖題
-
重刻六祖金剛經解跋
清 超諫
這些也和序一樣,是不可散失的資料,這是本續藏資料很明顯的特徵之一,所以要加上分枝號碼。
2.附錄資料亦加分枝號碼
在續藏經資料中,在本文之外有時也會有附錄資料,此時亦標註分枝號碼。
3.彙集數篇著述資料者,亦加分枝號碼
有時也有集合數篇沒有相關連的著述,而成為一本書的。例如,清朝淨挺《閱經十二種》(十四卷),是將淨挺下列十二種個別經典之著述,整理成為一本書:
- 華嚴經頌一卷
- 網戒光一卷
- 楞伽心印一卷
- 維摩饒舌一卷
- 圓覺連珠一卷
- 楞嚴答問一卷
- 藥師燈燄一卷
- 彌陀舌相一卷
- 金剛三昧一卷(前附 金剛隨說一卷、金剛別傳一卷)
- 心經句義一卷
- 法華懸譚一卷
- 涅槃末後句一卷
上述十二種著述,總題為《閱經十二種》。因此,先在《閱經十二種》標號碼,再對此十二種標上與序、跋不同的分枝號碼,這是考慮到讀者能夠對本書的特質一目了然的做法。
4.《昭和法寶目錄》的經號
大正藏經在《昭和法寶目錄》及在收錄續藏目錄時,就已附加經號了。此號碼是依被編入續藏的順序而附加的。例如,下卷補遺的「圓覺經佚文」,在大正藏目錄中是 No.1643,但是在新編纂被移到適當的位置,所以編號變成 No.1。
(4)注的標記
舊版續藏分成上下二欄,在上欄有校注、科注、注釋、注等各種注。在這次新纂續藏中,採用大正藏經的方式,將二欄改成三欄。注則放在下欄之外橫排。
至於校注,在本文的地方加號碼,可讓人明顯看到,而且也能個別的檢討附注。注記若有不清楚的地方,會採用指出問題點的方式,而絕不會加上私人的意思。為使責任所在清楚,所以加上「(編)」這個符號。附上「(編)」的地方,表示是提出問題點者。
科注常出現在續藏經。這是中野達慧為便利研究者,從一開始時就加了,因此,我們也沿襲此方式,加上科注。此外也有解釋注,這與科注一樣,也是期望能便利研究者,所以我們也沿用。
(5)補遺的移動
舊版續藏上卷下之卷末,以及下卷下之卷末,皆有補遺。如下所示:
A、上卷下之卷末
1.
移至印度撰述
高王觀世音經一卷 |
|
觀世音菩薩救苦經一卷
|
|
觀世音菩薩往生淨土本緣經一卷 |
附 西晉錄 |
念佛超脫輪迴捷徑經一卷 |
出 周錄 |
十往生阿彌陀佛國經一卷 |
|
淨度三昧經一卷 |
|
大藏正教血盆經一卷 |
|
佛說壽生經一卷 |
|
化珠保命真經一卷 |
|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二卷 |
|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一卷 |
|
造像量度經一卷 |
清 工布查市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 |
唐 智慧輪譯 |
2.
移至中國撰述大小乘釋經部中
圓覺經大疏鈔科(三卷之內中與下) |
唐 宗密製
|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自一至二) |
宋 周琪述 |
圓覺經夾頌集解講義(自三至十二) |
|
圓覺經略疏序注(一卷 載下半) |
宋 如山註序 |
大周經玄義一卷
(內題皇帝降誕日於麟德殿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玄義) |
唐 靜居勅撰
|
華嚴經文義記卷六 |
唐 靈裕集記 |
華嚴經疏注(自一至十) |
唐 澄觀述
宋 淨源錄疏注經 |
華嚴經疏注(自十一至七十五 欠卷二十一至七十) |
|
華嚴經疏注(自七十六至九十 欠卷九十一至一百) |
|
華嚴經疏注(自百一至百二十) |
|
注華嚴經合論纂要三卷 |
明 方澤纂 |
華嚴經綱目貫攝一卷 |
清 永光錄集 |
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一卷 |
清 永光敬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科一卷 |
宋 遵式治定 |
楞嚴經經箋(自一至四) |
宋 惟愨釋•可度箋 |
楞嚴經經箋(自五至十二) |
|
楞嚴經經箋(自十三至二十)
|
|
楞嚴經說約一卷 |
明 陸西星述 |
楞嚴經述旨十卷 |
明 陸西星述 |
楞嚴經截流二卷 |
明 傳如述 |
楞嚴經圓通疏前茅二卷 |
明 傳燈述 |
楞嚴經直解(自一至六) |
明 廣莫直解 |
楞嚴經直解(自七至十) |
|
楞嚴經講錄(自一至三) |
明 乘旹講錄 |
楞嚴經講錄(自四至十) |
|
楞嚴經纂註十卷 |
明 真界纂註 |
楞嚴經精解評林三卷 |
明 焦竑纂 |
楞嚴經序指味疏 |
一卷
解元惟則序 |
清 諦閑述 |
楞嚴經寶鏡疏科文一卷 |
清 溥畹撰 |
楞嚴經寶鏡疏懸談一卷 |
清 溥畹述 |
楞嚴經寶鏡疏(自一至四) |
清 溥畹述 |
楞嚴經寶鏡疏(自五至十) |
|
楞嚴經正見十卷 |
清 濟時述 |
楞伽經註(卷二及五等 殘冊) |
唐 智嚴註 |
楞伽經疏(卷中 殘冊) |
|
楞伽經纂四卷 |
宋 楊彥國纂 |
楞伽經精解評林一卷 |
明 焦竑纂 |
大乘入楞伽經註十卷 |
宋 寶臣述 |
彌勒上生經述贊(卷一 不完) |
唐 |
彌勒下生經述贊(卷二 殘冊) |
唐 |
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科 |
一卷
洪熙帝御序 |
宋 知禮排定、明 真覺重排 |
觀無量壽經直指疏二卷 |
清 續法集 |
阿彌陀經略註一卷 |
清 續法錄註 |
阿彌陀經註一卷
(原名修西定課) |
清 鄭澄德•鄭澄源 註 |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二卷
|
明 大佑 述•傳燈 鈔 |
阿彌陀經疏鈔
|
一卷
阿彌陀經應驗附 |
明 株宏疏鈔、清 徐塊廷擷 |
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三卷
|
明 智旭 要解•達默造鈔
清 達林 參訂 |
阿彌陀經摘要易解一卷
|
清 真嵩述 |
大寶積經述一卷
|
唐 徐鍔撰 |
維摩經疏記鈔(卷四及五 不完)
|
唐 道暹私記 |
維摩經疏科一卷
|
明 |
金光明經科註四卷
(受汰重輯金光明經感應記一卷附) |
明 受汰集 |
佛頂尊勝陀尼經釋一卷
(尊勝佛頂真言持念法一卷附) |
清 續法釋 |
金剛經口訣一卷 |
唐 慧能說 |
金剛經釆微科一卷
|
宋 曇應排 |
金剛經釆微二卷
|
宋 曇應述 |
金剛經釆微餘釋一卷
|
宋 曇應述 |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一卷
(會入于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
宋 宗鏡述 |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九卷
|
宋 宗鏡述、明 覺連 重集 |
金剛經註解鐵判銘二卷
|
明 屠根註 |
金剛經補註二卷
|
明 韓嚴 集解•程衷懋 補註 |
金剛經正解二卷
|
清 龔穊綵註 |
金剛經法眼懸判疏鈔九卷
|
清 性起述 |
金剛經法眼註疏二卷
|
清 性起述 |
金剛經如是經義二卷 |
清 行敏述 |
金剛經註講二卷
|
清 行敏述 |
金剛經闡瀘二卷
|
清 存吾闡瀘 |
金剛經解義二卷
|
清 徐槐廷述 |
金剛經易解二卷
|
清 謝承謨註釋 |
般若心經事觀解一卷
|
清 續法述 |
般若心經理性解一卷
|
清 續法述 |
般若心經如是經義一卷
|
清 行敏述 |
般若心經註講一卷
|
清 行敏述 |
般若心經句解易知一卷
|
清 王澤泩註解 |
般若心經解義一卷
|
清 徐槐廷解義 |
般若心經註解一卷
|
清 敬止撰 |
般若心經易解一卷
|
清 謝承謨註釋 |
法華經玄贊釋
|
卷二歟
疑唐可周撰玄贊評經鈔歟 |
唐 |
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
|
明 焦竑纂 |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
|
一卷
弘傳序註附 |
清 善德 立科•智一 拾遺 |
法華經科拾科一卷
|
清 善德 立科•智一 拾遺 |
法華繹述科拾七卷 |
清 善德 立科•智一 拾遺 |
法華經指掌疏科文一卷
|
清 通理排 |
法華經指掌疏懸示一卷
|
清 通理排 |
法華經指掌疏(自一上至二上)
|
清 通理述 |
法華經指掌疏(自一下至六)
|
|
法華經指掌疏卷七
|
|
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
|
清 通理述 |
高王觀音經註釋一卷
(出西來妙諦) |
清 智敬錄出 |
華嚴經論一卷
|
後魏 靈辨造 |
圓覺經心鏡六卷
|
宋 智聰述 |
圓覺經精解評林卷上
|
明 焦竑纂 |
圓覺經折義疏四卷
(前附、大義懸示各一卷) |
清 通理述 |
涅槃經集解(自一至二十 )
(目錄附) |
梁 寶亮等勅集 |
涅槃經集解(自二十一至五十六) |
|
涅槃經集解(自五十七至七十一) |
|
盂蘭盆經疏孝衡鈔科一卷 |
宋 遇榮排 |
盂蘭盆經疏孝衡
|
二卷
壇式附 |
宋 遇榮鈔 |
盂蘭盆經疏鈔餘義一卷
|
宋 日新錄 |
仁王經科疏科文一卷
|
明 真貴述 |
仁王經科疏懸談一卷
|
明 真貴述 |
仁王經科疏五卷 |
明 真貴述 |
3.
移至中國撰述大小乘釋律部中
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八卷 |
清 書玉述 |
梵網經菩薩戒本私記卷上
|
新羅 元曉造 |
菩薩戒疏隨見錄一卷
(出遍行堂集卷四十九) |
明 今釋造 |
十善業道經節要
|
一卷
說十惡果報附 |
清 蕅益編訂 |
四分律搜玄錄 |
二十卷之內卷一
二及殘冊二卷 |
唐 志鴻撰述 |
(內題搜玄錄解四分律刪繁補關行事鈔錄) |
四分律拾毗尼義鈔輔要記
|
六卷
釋鈔上中 |
宋 允堪述 |
佛說目連五百問戒律中輕重事經釋二卷
(略云五百問經釋) |
明 永海述 |
釋摩訶衍論科(卷下 欠卷上)
|
宋 普觀治定 |
金剛頂菩提心論略記一卷
|
唐 遍滿撰 |
法華經論述記上卷
|
唐 |
俱舍論頌疏卷二十
|
某補作 |
判比量論一卷(唯存跋文耳)
|
新羅 元曉述 |
4.
移至中國諸宗著述部,各個適當的位置
一乘佛性究竟論卷三
|
唐 法寶述 |
金剛錍科一卷
|
宋 仁岳撰 |
金剛錍科一卷
|
宋 智圓集 |
四明仁岳異說叢書七卷
(原名〔扶宗集中〕四明仁岳性復書) |
宋 繼忠集 |
•岳闍梨十諫書一卷 |
宋 仁岳述 |
•法智遺編解謗書一卷 |
宋 知禮述 |
•岳闍梨雪謗書一卷 |
宋 仁岳述 |
•附法智遺編別理隨緣十門折難書一卷 |
宋 仁岳述 |
•釋難扶宗記一卷 |
宋 知禮述 |
•附法智遺編止疑書一卷 |
宋 仁岳述 |
•附法智遺編抉膜書一卷 |
宋 仁岳述 |
台宗十類因革論四卷
|
宋 善月述 |
大毗盧遮那神變加持經大教相承傳法次第記一卷
|
唐 海雲記 |
略敘金剛界大教王師資相承傳法次第記一卷
|
唐 海雲集 |
金胎兩界師資相承合一卷
|
唐 海雲集 |
胎金兩界血脈合一卷
|
唐 造玄增補 |
五相智識頌一卷
|
宋 忠撰 |
五教章集成記卷一
|
宋 希迪述 |
華嚴還源觀科一卷
|
宋 淨源刊正 |
略授三歸五八戒並菩薩戒一卷
|
宋 澄照讚 |
5.
移至中國禮懺部
華嚴清涼國師禮讚文一卷
|
宋 智肱述 |
華嚴普賢行願脩證儀一卷
|
宋 淨源集 |
華嚴普賢行願脩證儀一卷
|
宋 淨源集 |
首楞嚴壇場修證儀一卷
|
宋 淨源編敘 |
B、下卷下卷之末
1.
移至印度撰述部者:
圓覺經佚文(No.1) |
|
無量壽經會譯一卷
|
清 魏源會譯
(No.5) |
阿彌陀經異本
(No.6)
|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上
(No.16) |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一卷
|
佛陀波利勅譯(No.17) |
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一卷
|
唐 義淨勅譯
(No.18) |
佛說斷溫經一卷(No.19)
|
|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一卷
|
唐 藏川述
(No.20) |
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一卷
|
唐 藏川述
(No.21) |
大雲無想經卷九
|
唐 竺佛念譯
(No.35) |
像法決疑經一卷(No.36)
|
|
2.
移至中國撰述大小乘釋經部者:
3.
移至中國諸宗著述部者:
肇論疏三卷(欠下卷)
|
晉 惠達撰 |
法界安立圖自一至二
|
明 仁潮錄 |
無文道燦禪師語錄一卷
|
小師惟康編 |
月磵禪師語錄二卷 |
(嗣法) 妙寅 |
等編 |
(侍者) |
法嚴•德圓•覺靜• |
永仁•宗煥 |
樵隱悟逸禪師語錄二卷
|
(侍者)
正定編 |
(6)缺卷典籍的補遺
重要典籍缺卷的補遺,也是編輯作業中,非常需要投注力量的事情之一。
1.勝鬘經義記﹝現存卷上﹞ 隋 慧遠撰
隋慧遠的《勝鬘經義記》,舊版編纂當時只收藏了上下二卷中的上卷。由於不完整,因此大正藏經並未收錄。之後,下卷被確認
有在敦煌伯希和本中,所以這次無論如何也必須將它補收進來。但是,敦煌本大英博物館所藏的史坦因本,已用縮微膠片(microfilm)公開,所以很容易取得利用,而伯希和本則必須親赴現場抄寫,得到許可後,才能收錄於本藏。
雖然
是需要花許多費用的譯本,但是以大藏經的立場是非收集到不可。於是,派遣研究勝鬘經與慧遠的藤井教公先生(現任常葉學圓濱松大學助教)到法國,抄寫伯希和本三三○八以及二○九一,再加以檢討,得以補足下卷大部分。藤井先生並加點
、注記。
接著,為取得法國國立圖書館同意得以收藏於本大藏經,當時的國書刊行會編輯長割田剛雄先生,與編纂主任河村孝照先生,前往法國交涉,東洋部長當時是謝奇女士。國立圖書館東洋部表示,以往後雙方的交流為前提,希望《新纂續藏》能入館庫,提議出版社
能寄贈《新纂續藏》,這才同意敦煌資料能收錄於續藏。於是,慧遠的勝鬘經義記,好不容易才得以呈現全貌。
2.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三卷)﹝現存卷上﹞
此經典在續藏經纂當時只有卷上,缺卷中及卷下。其後經過調查,得知大谷大學所藏敦煌本有卷中,而卷下在知恩院所藏的寫本,及敦煌史坦因本一八四七也有。大正藏經將之整理後,成為三卷完整的全文收藏於第八五卷中。這次新纂新藏,提出從大正藏經轉藏的請求,得到許可後,續藏也能具備此三卷。
3.華嚴經探玄記(二○卷)﹝唐
法藏述﹞
探玄記有各種流通本,字句異同,卷數也不同。續藏所依用的流通本也有一部分的缺卷。有完整二十卷的是高麗本和與嘉曆本,大正藏所收錄的探玄記即以高麗本為底本,校對嘉曆本、康曆本、聖語藏本。對於續藏所缺卷的部分,得到大正藏經的許可,從大正藏轉借高麗本「第四上」的部分,於是得以完備。
4.俱舍論疏(三○卷)﹝唐
法寶撰﹞
法寶俱舍論疏文是德天天安二年(858),由圓珍所攜帶過來的,據說當即有缺卷。又於寶永元年(1704)開版,明治二十年雖發行旭雅校訂本,但也是缺第十二卷。續藏所收錄的俱舍論疏也缺第十二卷。大正六年,於石山寺發現保延三年(1137)的完整本覺樹本,大正七年開版。大正藏經係依此完整本,因此借用第十二卷的部分而成完整本。又,《佛書解說大辭典》解釋說,大正六年,於石山寺所發現的覺樹本,是延寶三年(1675)之本,今依大正藏經之注釋,採保延三年之說法。
5.新修往生傳(現存卷下)﹝王古撰﹞
本書之卷數自古即有問題,佛祖統記說是四卷,流傳到元祿年間(1688-1703)則是三卷本。至安永年間(1772-80)中卷佚失,後來連上卷也佚失,因此續藏編輯的當時,只收藏了下卷。但是,大正五年,散佚的本書上卷被鈴本靈真所發現,收藏於《續淨土宗全書》第十六集;中卷也被編輯到名為「新修往生傳中卷佚文」的《續淨土宗全書》第十六輯中,我們也都把被放在這本書中的兩卷文給補上去了,可說在當時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並且也收錄了該書所收錄的人名對照表,以作為參考。
6.六離合釋法式通關(一卷)
這是《相宗八要解》中的第四項。八要解本來是各獨立存在的,明昱將之整合起來,總名為「相宗八要解」。在總名之下云:「八卷,分出別處。今唯收敘文凡例耳」。在分別出自不同地方的八要解中,並沒有出現此《六離合釋法式通關》一卷,因此,這次新纂中,將之收藏。底本是用大正大學圖書館所藏,題名為《六離合釋法式通關》(失造論及譯人名
,蜀沙門名昱通關)、「寶永元甲申年八月吉日,篠路宇右衛門盈貞」的版本。
7.六離合釋法式略解(一卷)
這是智旭《相宗八要直解》中,第八位之著作。八要直解是將各別獨立存在的直解,整合起來,總名為《相宗八要直解》,因此,各本是「分出別處」,也就是分別出自不同的地方。但是,此《六離合釋法式略解》只有名字,未出自任何地方。因此,這次以大正大學圖書館所藏,題名為「六離合釋法式略解」蕅益智旭解之「寬文十二年壬子正月吉辰,二條通二王門略,長尾半兵衛雕梓」的版本為底本,翻刻收錄於本續藏中。
8.大乘起信論疏略(二卷)唐 法藏造疏,明 德清纂略
中野達慧在續藏目錄中說:『《起信論疏略四卷 草稿本故省 唐 法藏疏明 明
德清纂要》』;又續藏云:『卍云,此書草稿故不於此』。故未收錄於續藏,其理由正如他們所說的「草稿本」的緣故。至於是什麼樣子的草稿本,根據德清的《起信論直解》二卷之自序,達慧將之理解成是直解的草稿本,因此,既已收錄了直解,就沒有必要再收錄作為其草稿本的疏略了。但是,將「疏」,也就是法藏的起信論義記,及將之簡略化了的德清的疏略,和德清的直解作比較,結果發現疏略很難被視為直解的草稿本,疏略,如其名所示,是起信論義記之簡略本,故可知是研究起信論十分方便的入門書,因此,這次將疏略收錄進來。所收錄的是以大正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寬文七丁未年正月吉日,二條通玉屋町,書房上村二郎右衛門梓行」之町版為底本。
(7)新資料的收錄
新資料是新纂想特別收錄進來的資料之一。
1.因明入正理論略抄 唐 淨眼撰、因明入正理論後疏 唐
淨眼撰
淨眼的因明注釋書,自古即被作為佚書而處理。但是,這次被日本龍谷大學教授、日本學術會議員(當時)武邑尚邦博士,在伯希和本二○六三之一及二中所發現,而收錄於續藏。
略抄,是摘錄重要問題點的問答科簡,也就是要文解釋書;
後疏,則是揭示本文而解釋,也就是隨文解釋。
後疏有「慈門寺沙門淨眼撰」之撰號,而略抄缺少第一部,因此沒有撰號的部分。但是,發現者武邑先生引用後世的文獻,加以比對,檢證出此書很明顯的是由淨眼所撰。略抄是要文解說,後疏是隨文解釋,二書雖然是各別獨立的文獻資料,但是,根據武邑先生的研究,將二者合起來,可知是「因明入正理論」
全部的注釋,故這次也將之編入收錄。為方便研究者收藏,也收錄了武邑先生的注釋、附表。
2.判比量論(一卷) 新羅
元曉述
中野達慧只收錄判比量論的跋文,推斷云:「唯存跋之耳」。但是之後神田喜一郎在先孝的報恩行中,將自己所藏之《判比量論》一卷,附上富貴原章信的解讀、解說,流通於有緣人。此猶如光明皇后有了玉璽一般,乃十分珍貴之物。這次得到了同意,收錄於新纂續藏。本來應該是當成新出的資料,但是,因為在續藏中,已有判比量論的書名,因此,就放在此經典號碼之下。在收錄時,由於也被收錄於韓國佛教同人會編《元曉全集》中,因此,將它編輯成為參考資料。
TOP
第一次發行預約本
(1)啟用續藏編纂室
編纂作業是從公司旁租用一間公寓開始的。確定每卷經典的配置順序,製作成原稿。舊版二欄式改成三欄式的作業,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總數高達七萬六千頁左右,國書刊行會的社員幾乎全部都參加了。從外面也得到小川義昭、桑原康年、小峰彌彥、金子芳夫等人的協助,使編輯作業
慢慢地能順利進行。
當初計畫原定在昭和四十九年十月發行第一次的預約本,不料由於實務問題層出不窮,使出版之預定日期延期許久,直至翌年六月才發表銷售發行。
(2)作業實務流程
雖將作業流程分成若干項目,由編纂員分工合作,編輯實務者必須檢查每個作業項目,總檢查則由編纂主任負責。主任在大部分的作業階段完成後即做檢查,一冊到完成為止,需要檢查三次。經過二、三次重複檢查後,即可算是圓滿了。
舊版的本文及注,有時會有若干疑問點。此疑問點必須對照舊版續藏經的原稿才能獲得解決。這項工作是由從第一次預約本作業進行到後半而加入的牧哲義先生擔任。先進們付諸心血的舊版續藏經原稿,是收藏在京大圖書館的書庫中,已歷經六十餘年的歲月了。在得到相關單位的協助之後,即得以閱覽。
經由與京大圖書館所藏原稿的校對工作,得以修正誤植之處,或者以注記的方式加上之後的一些研究成果。這可說是繼承了盡心編纂續藏經的中野達慧的精神。而這樣的精神,不知給在龐大作業量之下,因進展遲緩而意志消沈的編輯同仁們,帶來了多麼大的勇氣啊!
(3)第一次發行預約本
從昭和五十年的春天到夏天,每天在編纂室工作。國書方面,由負責編輯實務的割田剛雄、濱田隆紀二位先生擔任,他們以編纂室為家,努力使第一次預約本作業能趕上進度。
製版、印刷、製本等方面,由 SEYU 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的太田大和部長擔任總指揮。總計九千頁的第一次預約本,在製作上一直有困難。在這期間,太田先生在裝幀方面提出意見,製本以沿襲傳統的方式,用「calico 細薄白棉布連結」,成為精製本。並供應有百年品質保證的印度山羊作為書背皮之用等等,在製作方面給予極大的協助。書背文字則由山平幸男先生惠賜精湛的書寫。
承蒙多人相助,昭和五十年九月,終於完成了首次的預約本。共計有 4,5,6,7,8,12,13,25,29,30 等十卷。
預約本次數 |
預約本年月 |
預 約 本 卷 數 |
1 |
昭和50.9 |
4、5、6、7、8、12、13、28、29、30 |
2 |
昭和51.7 |
9、14、15、16、20、21、22、27、32、34 |
3 |
昭和52.5 |
10、11、17、18、24、25、26、37、38、40 |
4 |
昭和55.5 |
1、2、3、23、31、33、35、36、39、41 |
5 |
昭和59.3 |
19、42、43、44、45、46、47、48、49、50 |
6 |
昭和60.6 |
51、52、53、54、55、56、57、58、59、60 |
7 |
昭和61.7 |
61、62、63、64、65、66、67、68、69、70 |
8 |
昭和62.11 |
71、72、73、74、75、76、77、78、79、80 |
9 |
昭和63.12 |
81、82、83、84、85、86、87、88 |
10 |
平成1.8 |
別1、別2 |
TOP
超越考驗
(1)二度停滯
首次的預約本之後,到第三次預約本為止,大約每十個月即可刊行。這段時間是比較順利進展的時期。
之後則歷經二次很大的停滯。第一次是從第三次到第四次預約本之間的三年,第二次是從第四次到第五次之間的四年。
第一次預約本以後,順利的發行預約本,同時有問題的卷亦先行送回,因而使第四回預本預定之卷難以處理。此為使進度大為遲緩停滯的原因。而從一開始即參加編纂的同仁們,也因各種因緣而換成新成員。又,刊行台灣版的《卍續藏經》,打入日本市場,致使營業遭受很大的打擊,我想這些多少都有所影響。在這段停滯時期,進度仍然大幅前進的是基礎原稿台紙(硬板紙)的製造。舊版續藏經基礎原稿台紙的製造,實在是在得到許多人的協助之後,才能在此時期完成。
第二次的停滯,是由若干原因所致。其中之一即是長期大型企畫所常見的,中途弛緩現象。出版社國書刊行會經營環境惡化也是原因之一。
(2)發行續藏經解題
主任在此時期開始製作經典解題的小冊子。希望藉由各種事情,使在作業停滯的期間,仍能對續藏經編纂保持高昂而堅強的意志。抱持著千里之道也須從第一步開始的信念,如此逐步累積經典解題的稿子。為了流通續藏經,向學術界介紹續藏經的內容,使人了解它可被活用作為研究資料,以免使續藏經只是空有高知名度,卻難以令人了解實際狀態。
最初的小冊子是在昭和五十八年九月自費製作,流通給有關人士。幸能得到好評。雖然只是不抱任何期許的嚐試性發行,卻受到溫暖的鼓勵,使士氣得到了鼓舞。因此,就與國書刊行會商量,決定從第五次的預約本開始加入解題。
經過四年的艱苦奮鬥,於昭和五十九年三月完成了第五次的預約本發行。當時國書刊行會擴大規模,搬到新蓋好的大樓,編纂室也搬到編輯部的一角。
之後第六、七、八、九各次之預約本,可以每年發行一次。
(3)完成全部的八十八卷
第九次預約本的第八十八卷,是將中野達慧所編輯的續藏,修改體裁,訂正補遺,附加經號,補上缺卷的典籍,修正問題點,增加新資料,如是完成新纂作業。原先所預定的一○○卷,是續藏之外再增加卍正藏的中國撰述部,但是,為了滿足目前學術界的需求,認識到「續藏」的分野,在編纂續藏時,經過反覆的檢討後,得到一致的結論。因此,依照當初學者們的期望,便決定以此八十八卷,完成了總名為「續藏」的新纂。
總目錄、索引部二卷,則被編纂成別卷一、別卷二,《新纂大日本續藏經》的編纂作業,到此告一段落。
回顧這長達十六年的歲月,備嚐艱辛,然而,之所以能夠在此時歡喜迎接這淨業的完成,實在要感謝許多人的協助。尤其是社長佐藤今朝夫先生果真履行當時三項承諾:維持全卷刊行、保持定價及體裁紙質等,在事業上給與鼎力相助,他對大藏經出版之聖業,可說有深刻的體會。其次,在佐藤社長之下,擔任艱難的長期企畫之責職,持續推進工作的割田剛雄先生,以及負責製作,始終不改協助之心的太田大和先生,以及經年累月,給與新的對應與支援的編輯部、SEYU照相印刷之諸位同仁們,在此由衷向大家表示謝意。
若能再增加編輯人員的人數,可能會達到更驚人的數目。對於為了各預約本的發行,而十分盡力的編輯人員們,我要致上感謝之意。尤其是從第二次預約本,到最後的預約本為止,擔任編纂實務作業的牧哲義先生所付出的努力,更是偉大。
舊版《續藏經》編纂主任中野達慧,本身罹患重病時,二個小孩也同時生大病,最其中一位孩子竟因而死去。在這次的新纂中,主任擔任編輯實務,由於工作的緣故,眼睛惡化,牧先生在編纂別卷時,因左眼網膜剝離而接受手術,在病床上仍然監督最後預本的作業。我深深的感謝他長期所付出的努力。
經過了比發表時所預期的時間多出三倍的漫長時間,讀者們能耐心的期待刊行,並給予溫暖的支持,不知要有多大的勇氣。在這歡喜的迎接完成的日子,要衷心感謝讀者的愛護。
最後,對此新編纂續藏給予溫馨支持的監修西義雄博士,以及玉城康四郎博士,表示甚深的謝意。在兩位先生的監修之下,給予我們許多的勇氣。新編纂並非一條平坦的道路,在此期間,兩位先生始終如慈父般的守護著我們。在此感恩這歡欣的完成,並由衷致上感謝之意。
平成元年七月吉日
編輯主任
河村孝照
誌
TOP
譯註:
天海版:指日本江戶寬永寺之開山天海發願刻印,自寬永十四年至慶安元年(1637∼1648)所開版之大藏經。以南宋版思溪本大藏經為定本,以元版之大普寧寺本為補充。全藏共計一四五三部,六三二三卷,六六五函。其印刷乃使用木活字版,因發行部數極少,傳至今日者,僅限於日本之名山古剎。乃日本自身出版第一部完整之大藏經。最初所用木活字之部分現存於寬永寺,正保(1644∼1648)以後改用整版印刷。
黃檗版藏經:又作鐵眼版。日本黃檗宗鐵眼道光以宇治黃檗山萬福寺為根據地,自寬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開版之大藏經。凡一六一八部,七三三四卷。此版據萬曆板(明本)覆刻,加訓點,並加入日本鐵眼及寶洲語錄。字體式樣與明本相同,然錯誤脫落甚多,後據高麗版數度核校,改正誤謬。版木共有四八二七五片,今藏於日本黃檗山萬福寺寶藏院內。佛光p1001
大日本校訂縮刻大藏經之略稱。又稱縮刻藏、縮藏、弘教本、弘教藏。歐美稱為
Tokyo Edition。為日本最早使用活字印刷之大藏經。明治十三年至十八年(1880∼1885),由島田蕃根、福田行誡等人著手編校,東京芝公園地弘教書院出版。縮刷藏經係以東京增上寺所藏高麗藏為底本,與宋(湖州本)、元、明藏對校,增補日本刊行之密教經軌、日本諸宗開祖之著作,而採用明朝智旭所撰閱藏知津之分類方式編纂而成,分類為經、律、論、祕密、雜等五部二十五門。全藏共計一九一八部(目錄另計),八五三九卷,版式為菊版五號活字一段組,一頁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上欄註明文字之異同出入。共分四十帙,四一八冊,和裝仕立(日本式之線裝書),目錄另集一冊。又另有大日本校訂大藏經正誤十一卷。本藏校正嚴謹,然亦間有手民之誤,遂有後來之昭和再訂本。〔縮刷大藏經の開版に就て(足利宣正,龍谷大學論叢第二四二號)、中國大藏經雕刻史話(道安)〕佛光 p1001
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京都藏經書院以僧忍澂校訂之黃檗本,用四號活字印行,至明治三十八年完成,稱為卍字大藏經,又稱大日本校訂訓點大藏經。
為便於訓讀漢文,在漢字右邊或下面標註其語尾或助動詞、助詞等用的假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