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版電子佛典部類目錄
釋惠敏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主任委員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教授
0. 前言
唐朝開元十八年(730)智昇所撰的《開元釋教錄》的大藏經錄,對漢譯大藏經的部類編定,提出如下的原則:它對漢譯佛典區別為《菩薩三藏錄》the
Bodhisattva Tripitaka Catalogue (包含菩薩契經藏
Sūtra、菩薩調伏藏 Vinaya 和菩薩對法藏 Abhidharma )與《聲聞三藏錄》the
Buddhist disciples's Tripitaka Catalogue (包含聲聞契經藏
Sūtra、聲聞調伏藏 Vinaya 和聲聞對法藏
Abhidharma)。大乘經中,建立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槃等五大部的分類。大乘論又以「釋經論」、「集義論」分類。[1]這一編目,一直作為後世寫本、刻本的準繩,[2]對漢文大藏經結構有巨大的貢獻[3]。
1924∼1934 年由高楠順次郎(Takakusu, Junjiro)等人成立之「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後稱大藏出版株式會社 Daizo
Shuppansha)編輯出版《大正新脩大藏經》(Taisho Tripitaka),其分部順序與經號編碼,一方面保留傳統的分類原則外,主要是以佛典的結集發展的歷史軌跡為依據。首先是印度撰述部(已經漢譯),由第 1 冊到 32 冊,並且按照經(Sūtra
vol. 1-21)、律(Vinaya vol. 22-24)、論(abhidharma vol. 25-32)的次第。其次,加上中國撰述部(第33冊到第48冊),也就是經疏(vol.
33-39)、律疏(vol. 40)、論疏(vol. 40-44)、宗派(vol. 45-48)的次第。之後,有史地資料之史傳部(vol.
49-52),類百科全書之事彙部(vol. 53-54),書目之目錄部(vol. 55)。第 56 冊至第 84 冊屬於續藏(日本撰述部),最後第 85 冊有兩個部分(古逸部、疑似部
Apoc)是在敦煌所找到的文獻。若除去「續藏」(日本撰述部)的部分,共計有如下表所示的 26 部:
01 阿含部(A Han Bu) T01-02
|
02 本緣部(Ben Yuan Bu) T03-04
|
03 般若部(Bo Ruo Bu) T05-08
|
04 法華部(Fa Hua Bu) T09a
|
05 華嚴部(Hua Yan Bu) T09b-10
|
06 寶積部(Bao Ji Bu) T11-12a
|
07 涅槃部(Nie Pan Bu) T12b
|
08 大集部(Da Ji Bu) T13
|
09 經集部(Jing Ji Bu) T14-17
|
10 密教部(Mi Jiao Bu) T18-21
|
11 律部(Lv Bu) T22-24
|
12 釋經論部(Shi Jing Lun Bu) T25-26a
|
13 毗曇部(Pi Tan Bu) T26b-29
|
14 中觀部類(Zhong Guan Bu) T30a
|
15 瑜伽部類(Yu Qie Bu) T30b-32
|
16 論集部(Lun Ji Bu ) T32
|
17 經疏部(Jing Shu Bu) T33-39
|
18 律疏部(Lv Shu Bu) T40a
|
19 論疏部(Lun Shu Bu) T40b-44a
|
20 諸宗部(Zhu Zong Bu) T44b-48
|
21 史傳部(Shi Zhuan Bu) T49-52
|
22 事彙部(Shi Hui Bu) T53-54a
|
23 外教部(Wai Jiao Bu) T54b
|
24 目錄部(Mu Lu Bu) T55
|
25 古逸部(Gu Yi Bu) T85a
|
26 疑似部(Yi Si Bu) T85b
|
|
由此,我們應該可以注意到各部彼此的關係:經疏與所註解經的關聯性,律疏與所註解律的關聯性,論疏與所註解論的關聯性;以及根據這些經律論,中國佛教又發展出不同的宗派(諸宗部)。此外,還有後來在敦煌所找到的關聯文獻(古逸部、疑似部)。所以,如何利用電子文件的特性,將這關聯性的資料都放在同一部類,以便研究與檢索,這是面臨電子資訊時代,在台灣的「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http://www.cbeta.org)在製作電子佛典時,希望考量的問題。
2001 年 CBETA 電子佛典光碟版中的經文檔案之部類目錄,是依照《大正藏總目錄》的同本異譯本的記錄與《大正藏索引》解題中所述大正藏編目構想,並參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整編大正藏原有 26 個部(01
阿含部 - 26
疑似部),成為 20 個樹狀結構(tree
structure)部類,稱為「CBETA版電子佛典部類目錄」,簡稱「CBETA版經錄」。
「CBETA版經錄」的目的是:利用電子文件的特性,將大正藏原有編目呈現樹狀結構,便於更有系統的深入經藏;以及將各類佛典內容與性質的相關性呈現關聯結構,發揮更有效率的文句檢索。詳述如下:
|
1.「CBETA版經錄」特色之一:樹狀結構
2000 年,CBETA 發表了三十二冊的經文成果,是按照大正藏原有的分部,從「阿含部」開始,按照經、律、論的次第排列,但是沒有考量到各佛典間的樹狀結構關係。例如:打開「阿含部」,雖然可以一下子就看到所有 151 部(從 0001 長阿含經到 0151 佛說阿含正行經)經名,但是無法知道它們之間的結構關係,也不知道有那些相關性的典籍(論書、注釋書等)。
2001 年,CBETA 將「阿含部」等等大正藏原有的分部,擴大稱為「阿含部類」等。當我們打開經文的時候,經文目錄不是一次全部展開全部經目,而是依部類的編目依層次呈現出來。也就是說,CBETA 依照《大正藏總目錄》的同本異譯本的記錄與《大正藏索引》解題中所述大正藏編目構想,並參照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利用電子文件的特性,將相關聯的經文樹狀結構關係表達出來。
例如:我們若依「CBETA版經錄」打開「阿含部類」,則會先看到第一層架構是: 0001-25 長阿含經類、0026-94 中阿含經類、0095-0098 廣義法門經等、0099-124 雜阿含經類、0125-48 增壹阿含經類、0149-51 阿難同學經等、1505-08 阿含經論釋、1693-94 阿含經疏等八類。
再打開「0001-25 長阿含經類」,還可以看看到第二層架構是:0001 長阿含經(22卷)、0002-0025 長阿含經單本等二類。如此,可以藉由樹狀結構的安排,有系統的深入經藏,而不會像直接跳進經藏大海一樣毫無頭緒,更能讓使用者瞭解經藏的系統架構,以便觸類旁通。如下圖所示:
2. 「CBETA版經錄」特色之二:關聯結構
討論樹狀結構的原因,是為了要能夠整體且有系統的去把握佛經間的階層關係。此外,為了將學習的目的從資料(data)提升到資訊(information)乃至知識(knowledge),佛典的關聯結構也是應該重視的考量,所以不能只停留在資料庫(Database)
的層級,我們希望的是它也能給我們知識。知識的取得就須要考慮到資料與資訊的系統性及關聯性,如此在人腦內才會產生新的知識。
由於不同的時代需求與觀點,因而產生不同的經錄,從電子時代或資訊時代的角度去看,我們要如何整編因應電子時代的經錄才會好用?這可以因應使用者的個別需求,自行調整自己所需要的關聯性目錄。若從大方向來看,我們可以考量到兩類型的關聯性目錄的方向:第一種方向是「整套不重複」(CBETA版經錄 A),第二種方向是「分部重複」(CBETA版經錄 B)。
2.1.「CBETA版經錄」A:整套不重複
大正藏原來分為 26 部,我們則整編成 20 部類,將經律論的注疏(包含敦煌文獻,亦即古逸部),歸併到相關的經律論;宗派(諸宗部)也是一樣,歸併到相關的經律論。淨土宗跟禪宗是中國獨特發展出來的,而且不容易歸併到某特定的經律論部類,所以將它獨立成類。接下來是史傳部(T49-52)與事彙部類(T53-55,85),最後是疑似部(T85)。至於部類名稱的命名原則,若依照大正藏原來編目者保持原稱,如「本緣部」。大正藏原無此分類者,編目為「類」,如「禪宗類」。整合大正藏原來編目及相關經疏論疏等其他資料者,編目為「部類」,如「阿含部類」。其名稱與分類如下表所示:
01 阿含部類(A Han Bu Lei) T01-02,25,33
|
02 本緣部(Ben Yuan Bu) T03-04
|
03 般若部類(Bo Ruo Bu Lei) T05-08,25,33,40,85
|
04 法華部類(Fa Hua Bu Lei) T09a,26a,46,85
|
05 華嚴部類(Hua Yan Bu Lei) T09b-10,26a,35-36,45,85
|
06 寶積部類(Bao Ji Bu Lei) T11-12a,26a,37,85
|
07 涅槃部類(Nie Pan Bu Lei) T12b,26a,37-38,40b,85
|
08 大集部類(Da ji Bu Lei) T13,26a
|
09 經集部類(Jing Ji Bu Lei) T14-17,26a,38-39,85
|
10 密教部類(Mi Jiao Bu Lei) T18-21,39,46
|
11 律部類(Lv Bu Lei) T22-24,40a,45,85
|
12 毗曇部類(Pi Tan Bu Lei) T26b-29,41,85
|
13 中觀部類(Zhong Guan Bu Lei) T30a,42,45,85
|
14 瑜伽部類(Yu Qie Bu Lei) T30b-32,42-44,85
|
15 論集部類(Lun Ji Bu Lei) T32,44,85
|
16 淨土宗類(Jing Tu Zong Lei) T26a,37,40b,47,85
|
17 禪宗類(Chan Zong Lei) T47-48,85
|
18 史傳部(Shi Zhuan Bu Lei) T49-52
|
19 事彙部類(Shi Hui Bu Lei) T53-55,85
|
20 疑似部(Yi Si Bu) T85
|
譬如:阿含的部類中,除了原有的「阿含部」(T01-02),也將阿含的論(T25)、阿含的疏(T33)歸併為阿含部類。般若的部類,除了原有的「般若部」(T05-08),也含有般若釋經論(T25)、般若經論疏(T33,40)、敦煌文獻(T85)的部分。因此,可將各類佛典內容與性質的相關性呈現關聯結構,發揮更有效率的文句檢索。下面舉若干代表性的例子如次:
部類範例一
|
阿含部類:
n0001~n0151(T01~T02)
n1505~n1508(T25)
n1693~n1694(T33)
|
部類範例二
|
般若部類:
n0220~n0261(T05~T08)
n1509~n1518(T25)
n1695~n1714(T33)
n1816~n1817(T40)
n2732~n2747(T85)
|
部類範例三
|
律部類:
n1421~n1504(T22~T24)
n1804~n1815(T40)
n1892~n1910(T45)
n2784~n2798(T85)
|
部類範例四
|
瑜伽部類:
n1579~n1627(T30~T31)
n1828~n1838(T42~T43)
n1851(T44)
n1861~n1865(T45)
n2801~n2812(T85)
n2823(T85)
|
部類範例五
|
史傳部:
n2027~n2020(T49~T52)
|
2.2.「CBETA版經錄」B:分部重複
第二個方向是以某部類的考量為主,所以有些佛典可以是重複的。例如:「淨土宗類」可以把「寶積部」的彌陀淨土經典與「淨土宗」放在一起,或者也可以把「大集部類」的般舟三昧經典與「淨土宗」放在一起;而「寶積部」也保留這些彌陀淨土經典,「大集部類」也保留般舟三昧經典。另外的例子:敦煌的關聯文獻(古逸部)固然可以歸併到相關的經律論,但因應專門研究敦煌寫本的學者需求,也可以保留「敦煌寫本類」第 85 冊的專類。
「CBETA版經錄」 B (分部重複)可如下表所示:
01 阿含部類 T01-02,25,33
|
02 本緣部 T03-04
|
03 般若部類 T05-08,25, 33,40,85
|
04 法華部類 T09a,26a,46,85
|
05 華嚴部類 T09b-10,26a,35-36,45,85
|
06 寶積部類 T11-12a,26a,37,85
|
07 涅槃部類 T12b,26a,37-38,40b,85
|
08 大集部類 T13,26a
|
09 經集部類 T14-17,26a,38-39,85
|
10 密教部類 T18-21,39,46
|
11 律部類 T22-24,40a,45,85
|
12 毗曇部類 T26b-29,41,85
|
13 中觀部類 T30a,42,45,85
|
14 瑜伽部類 T30b-32,42-44,85
|
15 論集部類 T32,44,85
|
16 淨土宗類 T11-12,26a,37,40b,47,85
|
17 禪宗類 T47-48,85
|
18 史傳部 T49-52
|
19 事彙部類 T53-55,85
|
20 敦煌寫本類 T85
|
3. 不同的關聯結構經錄之檢索效果比較
最後,我們將比較三類不同的關聯結構經錄之檢索效果如下:
經文版本:CBETA電子佛典(2001 Apr.)
檢索範圍:全部五十六冊經典
檢索名相:法華三昧
檢索結果:共得277筆,散見於不同位置,如右圖所示:
優點:可查詢全部經典
缺點:結果過多,不易進一步分析
缺點改進方式:使用布林檢索,或採小範圍分部檢索
|
|
經文版本:CBETA電子佛典(2000 Jul.)
檢索範圍:法華部
檢索名相:法華三昧
檢索結果:共得25筆,如右圖所示:
優點:範圍小,檢索快,內容易於整理
缺點:如果要查詢相關的內容,則需另行參照查詢
缺點改進方法:擴大檢索範圍,或是合併不同的檢索結果
|
|
經文版本:CBETA電子佛典(2001 Apr.)
檢索範圍:法華部類
檢索名相:法華三昧
檢索結果:共得117筆,如右圖所示:
優點:檢索結果較具相關性,易於整理
缺點:需另行編目,較為複雜
缺點改進方式:使用CBETA提供之電子佛典經文
|
|
註:本頁轉寫字使用 Lucida Sans Unicode 字型
[1]《開元釋教錄》:「般若經建初者,謂諸佛之母也。舊錄之中,編比無次。今此錄中,大小乘經,皆以部類編為次第。小乘諸律,據本末而為倫次。大乘諸論,以釋經者為先,集解義者列之於後。小乘諸論據有部次第,發智為初,六足居次,毘婆沙等支派編末。聖賢集傳內外兩分,大夏神州東西有異,欲使科條各別,覽者易知。」(T55,
no. 2154, p. 582, b11~13)
[2]呂澂。1963。「略談《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中譯本部分的編次」。《中國哲學史研究集刊》。第1輯。reprint
1980。
[3]
方廣錩。1991。《佛教大藏經史(八-十世紀)》(第一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