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中華佛教百科全書》(3706.1-21)提到:
本經文旨,原出於大部《般若經》內有關舍利子的各品,此即秦譯《大品般若》的〈序〉、〈奉缽〉、〈習應〉、〈往生〉、〈嘆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譯《大般若經》第二分初〈緣起〉、〈歡喜〉、〈觀照〉、〈無等等〉四品(《大般若經》卷四0一至卷四0五)。各品說佛和舍利子問答般若行的意義、功德,本經即從其中撮要單行,以故在先所出的譯本都缺首尾二分。...
...全經文句簡約而賅攝般若甚深廣大之義,得其心要,故名為《心經》。...
...
經末尊重讚嘆般若波羅蜜多,以之為大神咒、大明咒等,原來《大品般若》的〈大明品〉及〈勸持品〉,都直接以般若為明咒,別無咒文,本經所出咒文,亦見於《陀羅尼集經》卷三〈般若波羅蜜多大心經〉段,或係後世所加,總之顯示般若妙慧有勝功用,能速疾成就菩提。
查《印順法師著作全集》光碟《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14
~ p.615提到:
「般若心經」:在『般若經』中,這是民間傳誦最盛的短篇。譯為華文的也最多,現在存有七種。
1.『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推定為姚秦鳩摩羅什(西元四0一──)譯。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玄奘於貞觀二三年(西元六四四)譯。
3.『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開元二六年(西元七三八),法月Dharmacandra譯。
4.『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貞元六年(西元七九0),般若prajn~a^等譯。
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大中一三年(西元八五九),智慧輪Prajn~a^cakra譯。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大中年間(西元八四七──八五九)法成譯,這是近代從燉煌石室所發見的。
7.『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宋太宗時(西元九八二──)施護譯。
此外,也有藏文譯本與梵本;中國並傳有玄奘直譯梵音的『般若心經』。
華文的不同譯本,主體都是相近的。羅什與玄奘的譯本,沒有序與流通,但西元八世紀以下的譯本,都具備了序、正、流通──三分。般若、智慧輪、法成、施護譯本,序與流通都相同;惟有法月譯本的序分,多了觀自在菩薩請說一節。古人以為這部經「出大品經」(76.037)。其實,這部經以「中品般若」的經文為核心,而附合於世俗信仰的。「舍利弗!……無智亦無得」,出於「大品本」的『習應品』(76.038)。「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出於「大品本」的『勸持品』(76.039)。以「中品般若」經文為核心,標「觀世音菩薩」,說「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以貫通觀音菩薩救濟苦難的信仰。「大明咒」等,『般若經』是讚歎般若力用的,現在就「即說咒曰」。這是在「中品般若」成立以後,適應世俗,轉化般若而與世俗神秘仰信合流的經典。
查《印順法師著作全集》光碟《佛法是救世之光.一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提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譯本很多,對照起來,有幾點值得補充說明的。「照見五蘊皆空」,奘譯與鳩摩羅什的譯本相同。但其他的譯本,如施護譯本,法月譯本,智慧輪譯本,都譯為「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本,作「五蘊體性皆空」。這是一點,「五蘊皆空」,是說五蘊的「自性」空;「空」是「無自性」的別名。「是諸法空相」,羅什譯本,法月譯本,般若共利言譯本,都是這樣。而智慧輪譯本作:「是諸法性相空」;法成譯本作:「一切法空性」。這是第二點,「空相」是「空性」的別名。這兩點,可說為了不致於誤解,而譯得更明確些。還有,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前,法月譯本有:「色性是空,空性是色」二句。智慧輪譯本,有「色空,空性見(「是」字的誤訛)色」二句。《心經》與《大般若經》佛為舍利子說一段,文字相近,今列出以資比較。鳩摩羅什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龍樹大智度論所依本)(卷一
)說: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離色亦無空,離受、想、行、識亦無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
「諸法實性,無生無滅,無垢無淨故」。
玄奘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密多經》第二分(卷四○二)說:
「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色不離空,空不離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識空故非受、想、行、識。受、想、行、識不離空,空不離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識」。
「如是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初分與第三分,都與此相同。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三句,與唯識學者所傳的相合。而《心經》的法月譯本,智慧輪譯本,前有二句,也可想見是依「唯識宗」所傳本而來了。從《心經》譯本,羅什與玄奘的相同而論,《心經》的古本(梵文本也時有演變增減的),是近於羅什所傳的。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