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電子佛典缺字略解 回本期目錄
 

缺字略解(CB00066-CB000070)

CB00071 [口*茲][01]

  [口*茲]字,經文檢得兩筆如下:

  佛復告族姓子,其有持是經典讀誦書寫,當獲奇異舌根千二百功德,舌根具足分別諸味,若得甘美,變為天上自然飲食,設服酢[澀-(刃*刃)+止][酉*咸]苦,化成天饌,[口*茲]味無量。(CBETA版《大正藏》,《正法華經》卷第八,T09n0263_p0121b03-06) 
  五根相對不悅名苦,意識相對不悅名憂,憂苦所生吁[口*茲]名惱。(CBETA版《大正藏》,《十地經》卷第四,T10n0287_p0553a07-08) 
  《說文》:[口*茲],嗟也。[人*人]口茲聲。[02]
  《廣韻》:[口*茲],[口*茲]嗟,憂聲也。[03]
  《說文通訓定聲》:[口*茲],經傳皆以咨為之,咨[口*茲]雙聲。[04]
  《正字通》:[口*茲]同咨,說文:嗟也。周易作咨,義同。[05]
  從上引諸釋例看,不足於該釋大正藏[口*茲]字二例。就《十地經》卷第四「憂苦所生吁[口*茲]名惱」句來說,所謂吁[口*茲],就是吁咨,和上引「憂苦所生」義意甚明。但是對《正法華經》卷第八「[口*茲]味無量」句而言,[口*茲]絕非咨;從上下文的文意揣摩,這個[口*茲]字應該就是滋字──那麼「[口*茲]味無量」就是「滋味無量」,大概沒有疑問!

  所以,[口*茲]字二例,一同咨字,一同滋字。
CB00072 [06]

  從[口*參]字例看,[口*參]義有三:一為音譯字[07],一為嗷[口*參](CBETA版《大正藏》,T34n1719_p0187c28) 或啗[口*參](CBETA版《大正藏》,T34n1719_p0187c28-29) 或[口*熬][口*參]義(CBETA版《大正藏》,T34n1718_p0025c14) ,一為「嗟夫北里之亂雅,惡綠之奪黃也,其餘[30][口*參]之音曾無紀網」(CBETA版《大正藏》,T52n2102_p0008c10-12)。
  上引「其餘[30][口*參]之音」,註30下作「[口*參]=噪【宋】【明】【宮】」。即【宋】【明】【宮】三本[口*參]作噪。《集韻》:喿,說文:鳥群鳴也,[人*人]品在木上,或[人*人]口。[08]按:「[人*人]品在木上,或[人*人]口」,即噪字。
  《廣韻》:譟,群呼;噪,上同。[09]
  《玉篇》:[口*參],口[啗-口][口*參]物也。[10]
  《集韻》:[口*參],[口*含][口*參],物在口中。[11]
  又,集韻:[口*參],聲也。[12]

  是[口*參]字例三義就是:一、作音譯字;二、作「物在口中」解,如嗷[口*參]、啗[口*參]、[口*熬][口*參]三例;三、作「聲」義解,如「其餘[口*參]之音」例。

CB00073 [13]

  《一切經音義》三「[口*崖]喍」:

  [口*崖]喍[口*(自/(犀-尸-牛)/十)]吠 上,額皆反;次音柴;次音毫;下,肥惠反──並俗用字也,正體並從齒。從柴省,作[此/齒]。《說文》作齜。《集訓》云:齒相齗也;又云:開口見齒也。《玉篇》云:齒相切也。《聲類》作[齒*(崖-山)]齜。《考聲》云:[齒*(崖-山)]齜,狗[鬥@(豆*寸)][白/儿]也,齒不齊[白/儿]也。[齒*(崖-山)]字亦從齒從[崖-山]。下,吠字。《說文》云:犬鳴也。從口從犬聲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394c03-05)
  [口*崖]喍 上,五佳反;下,音柴──犬[門@(亞*斤)]也。《玉篇》:犬相啀。《埤蒼》:犬相啀拒也。《說文》、《玉篇》作齜,謂開口見齒曰齜啀。《切韻》:齒不正曰[此/齒][齒*宜]。[此/齒],有云:啀齜,脣露齒之[白/儿],有作喍,不知所從。(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487a07-08)。
  [口*崖]喍 上,五佳反;下,音柴──犬[鬥@(豆*寸)]也。《玉篇》:犬相啀也。《埤蒼》云︰相啀拒也。《玉篇》作齜[齒*宜],褰脣露齒之貌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9_p0951b20)

  
「[口*崖]喍[口*(自/(犀-尸-牛)/十)]吠」條「[齒*(崖-山)]字亦從齒從[崖-山]」句,條目作「[口*崖]」,所以這裡應作「[口*崖]字亦從齒從[崖-山]。是[口*崖]字字又作[齒*(崖-山)]。
  又,《集韻》:啀,或作「[口*崖]」。[14]意思如《廣韻》:「犬[鬥@斲]。」[15]
CB00074 [16]

  [口*梨],音譯字,略。

CB00075 [口*(彪-儿+巾)][17] 

  [口*(彪-儿+巾)]字見《大正藏》第十冊291經《佛說如來興顯經》頁603註15「呦=[口*(彪-儿+巾)]【宋】【聖】,=唬【元】【明】」,原經文為:「或以鹿王鳴[15]呦音。」(CBETA版《大正藏》,T10n0291_p0603b18-19)。即呦字【宋】版【聖語藏】版字作[口*(彪-儿+巾)];而【元】、【明】二版作唬。唬字,說文:「虎聲也。」[18]但,[口*(彪-儿+巾)]字《字彙補》:「虎文也。」[19]一從聲(【大正藏】、【元】、【明】三版),一從形(【宋】、【聖語藏】二版)。按:鹿鳴為呦,說文:「呦,鹿鳴聲也。」[20],《大正藏》作呦為正。


注:

[01]參詳附錄[口*茲]字條。


[02]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二,頁1122,[口*茲]字例。

[03]同上。

[04]同上。

[05]同上。

[06]參詳附錄[口*參]字條。

[07]參詳附錄[口*參]字例。

[08]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二,頁1159,噪字例。

[09]同上。

[10]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二,頁1129,[口*參]字例。

[11]同上。

[12]同上。

[13]參詳附錄[口*崖]字條。

[14]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二,頁1048,[口*崖]字例。

[15]同上。

[16]參詳附錄[口*梨]字條。

[17]參詳附錄[口*(彪-儿+巾)]字條。

[18]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二,頁1042,唬字例。

[19]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四,頁807,[口*(彪-儿+巾)]字例。

[20]轉引自《大漢和辭典》卷二,頁922,呦字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