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電子佛典缺字略解 |
回本期目錄 | ||||||||||||||||||
缺字略解(CB00081-CB00085)
[口*銜],《大正藏》例子共三十餘,略舉五例如下: 我於田中[08][口*銜]稻穀 養育二親行孝敬(CBETA版《大正藏》,T12n0321_p0006b20) 抱屈[口*銜]冤。(CBETA版《大正藏》,T21n1320_p0483c02) 則天皇[40]帝為立孝門[*]疏。瑞鳥[口*銜]華者。(CBETA版《大正藏》,T36n1736_p0114c21) 如母養兒。如虎[口*銜]子。(CBETA版《大正藏》,T46n1921_p0605c24) [口*銜]華鳥過抱子猿歸。(CBETA版《大正藏》,T47n1997_p0721a16) 《篇海》: [口*銜],同銜。[02] [口*銜]同銜。 《說文》銜字: 銜,馬勒口中也,[人*人]金行。銜者,所以行馬者也。[03] 《段注》: 革部曰:勒,馬頭落銜也。落謂絡其頭,銜謂關其口,統謂之銜也。銜以鐵為之。[04] 《正字通》:「銜,凡口含物曰銜。」[05]「凡口含物曰銜」,是[口*銜]的意思,就是取「凡口含物」的意思。
[口*劉]字,不是《大正藏》中字,且為音譯字。略。
《一切經音義》「茶帝」條: 茶帝 宅加反。經文或作嗏、[口*蔡]二形,並非體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652c08) 又「言薩」條: 言薩 桑葛反。正言娑度,此譯云善哉,經文作[口*蔡]非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796b23) 是[口*蔡]為音譯字。略。
《一切經音義》[口*磬]字條如三「謦欬」例: 謦欬 空頂反,下苦代反。《通俗文》:利喉曰謦。字從律文作[口*磬]咳,音苦經反,樂器名也。下,苦愛反,嬰咳也,非字體。(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701a13) 謦欬 上,輕鼎反、開愛反。前《內典錄》第三已釋。錄文從口作[口*磬]咳,非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826a19) 謦欬 上,輕挺反。傳從口作[口*磬],俗字也。下,開愛也(案:也字當為反字,如上例,舉欬字音作開愛反)。傳從口作咳何來,非也,[├/(司-口)]本義乖。(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849b19) 上三例,有的說「謦欬」二字,從律文作[口*磬]咳,是[口*磬]就是謦字;有的說「謦欬」二字,錄文從口作[口*磬]咳,意思也是[口*磬]就是謦字;有的說「謦欬」的「謦」字,傳從口作[口*磬],是「謦」的俗字。 又,《一切經音義》「謦欬」字條: 謦欬 上,輕珽反。《蒼頡篇》:聲也。《說文》:謦亦欬也。從言[聲-耳]聲,[聲-耳]音口莖反。下開[04]改反。顧野王:欬嗽也。《說文》:逆氣也。從欠亥聲。論從口作[口*(聲-耳+口)]咳。誤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618a24-b01) 這裡引《蒼頡篇》說「謦」是「聲也」,而引《通俗文》說「利喉曰謦」,利喉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不過《一切經音義》另一條「謦欬」字例說:「謦欬,通咽喉氣也,欬嗽聲。「(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390c19)是《蒼頡篇》說「謦」是「聲也」,《說文》說「謦亦欬也」,意思就是說「謦」是欬嗽聲──也就是[口*磬]是欬嗽聲。
《一切經音義》「縛」例: 縛 無可反,或有加口作[口*縛]為正也。(CBETA版《大正藏》,T54n2128_p0319a21) [口*縛]字是音譯字。略。 注: [02]《大漢和辭典》卷二,頁1165。 [03]《大漢和辭典》卷十一,頁543。 [04]同上。 [05]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