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簡介(一)【摘要】:國際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會員所從事的各種計畫,可謂是當代國際電子佛典輸入現況的縮影。因為這一開放性組織,是由十多個國家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學術單位與宗教團體的 100多位代表所組成,目前會員人數隨著佛典電子化的蓬勃而逐漸在增加中。 為了讓讀者更瞭解國際佛典電子化的現況,僅藉該組織的形成、簡史及最近幾次的會議實錄等資料,作為瞭解國際電子化的切入口。從這些資料可大略掌握近代國際間佛典電子化的進展,及其演變的過程與記錄,進而瞭解目前國際上佛典電子化的作業情形。並希望此文能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作為我國從事電子佛典事業同道的參考。 前言 去年(1999)元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將由教育部電算中心、中研院計算中心、菩提文教基金會、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暨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假台北中央研究院會議廳合辦「國際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The Electronic Buddhist Text Initiative,簡稱EBTI),當時有許多國外從事電子佛典等相關事業的學者專家來台與會,實為一難逢的盛會。而今年年初亦在美國舉行了本年度的EBTI會議,明年則預訂在韓國舉行。壹、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簡介 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EBTI),主要是由世界各國從事佛學電子化的學術單位與佛教單位所組成,是一個不附屬於任何團體的開放性組織。其會員則是對新挑戰有興趣者,並希望藉此機會將電子科技引進人文學科領域中,以助益從事佛典電子化的工作者。EBTI的目的,就如其名稱所說的一樣,是為了「推展」與「協調」各單位電子佛典的輸入工作而成立的。也就是說,其原先是以提供一「資料分享」的佛教藏經輸入計畫為其標的,但經過短期間的發展後,因為佛典輸入工作的各種需求,EBTI迅速發展為一個以佛學為主,並旁及其他相關領域的團體,而會員也擴大為涵蓋各行各業有志於佛學電子化的工作者。 雖然EBTI會員所進行的各項計畫並不完全相同,但是與會的各國代表都有著相同的目標,就是運用數位化的媒介作為經文分類、搜尋、檢索的工具,進而作為學者的研究及宗教團體傳播與保存經典之用。而目前EBTI的會員中有很多的計畫是以保存文獻與圖像為主。 數位化的工作固然提供了方便的新工具,但是在文獻資訊電子化的過程中,經由數位媒介的轉化也產生很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各單位小心的處理及相互協助與幫忙,否則佛教文獻數位化的工作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平台、內碼、分類系統及不必要的重複工作等問題。譬如每一個東亞的國家都在輸入自己的經典,並且各自有各自的內碼,而彼此間又互不相容,這樣的問題在中、日、韓佛典輸入的環境中尤其是一明顯的例子!其他如圖像的處理、電子圖檔、資料庫等都有其各自的問題,而這些或多或少都與佛典電子化的問題有所關聯。 解決佛典電子化所遇到的困難,方法固然很多,其中以「標準化標記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SGML)及「文獻編碼協定」The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 TEI)為解決困難的好方案,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數位語言環境、有效的輸入、儲存以及可藉由不同平台分享資料等優點。因此, TEI與SGML可說為人文學科提供了良好的工具,這些方案同時也是EBTI多數會員的著眼點。而在 XML推出之後,提供了更便利的維護環境,也使得 XML成為新寵。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的經文資料庫,便是使用XML標記來建立的。 貳、歷屆電子佛典推進協議會會議簡說 為試圖解決上述國際間電子化的種種問題,因此於1993年 4月在美國柏克萊大學 Dr. Lancaster的家中舉辦首次EBTI會議。此次會議,計有加州柏克萊大學、柏克萊佛學研究中心、東京立正大學、台北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京都花園大學國際禪學研究所、韓國海印寺、韓國漢城大學、馬來西亞佛道修行者共同體等單位的十六位學者專家參加。緊接著,EBTI的主要幹部,就到各國從事佛典輸入的主要單位參訪,並邀約各單位參加會議,因而有1994年的15個團體90位代表在韓國海印寺舉行第二屆EBTI會議。1996年在台北佛光山舉辦的第三屆會議則擴大為26個團體參加,進而在1997年於日本京都大谷大學舉辦的第四屆會議,更擴大到15個國家 162位代表參加。佛典電子化被重視的程度,由參與人數的逐年增加可知一般。1999年則在台北舉辦第五屆的EBTI會議,同時也合併其他的國際會議而成為一場大型的聯合會議,因此與會的人數多達三百人以上!1993年在柏克萊 Dr. Lancaster的家中,代表們經過一週的討論與磋商後,EBTI終於在4月26日正式成立,並同意選 Dr. Lancaster為會長,Dr. App為主任,會中並決定了EBTI將來的走向與方針,及擬定下一屆會議地點等事宜。接著,開始拜訪經典輸入的有關單位,如台灣、香港、曼谷、上海與北京等地。 隔年,於199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在韓國伽耶山海印寺及漢城東國大學舉行的第二次 EBTI會議,共有八個發表場次: 一、日本花園大學「禪知識」(The IRIZ Zen KnowledgeBase project, U. App, Hanazono Univ., Kyoto) 二、雲南文獻計畫(The Yunnan manuscript project, J. McRae, Cornell Univ., USA) 三、泰國巴利藏計畫(The Siam Pali Canon project, T. Supachai, Mahidol Univ., Bangkok) 四、中研院文獻標記工作(The Academia Sinica Text Markup Effort, D. Chang, Taipei) 五、錫蘭巴利藏計畫(The Sinhalese Canon project, Ven. Valananda, Colombo) 六、佛光山辭典及藏經輸入計畫(The Buddhist Dictionary and Foguangshan Canon project, Vens. Yi Fa, Yung Chin, Yung Ming, Foguangshan, Taiwan) 七、ACIP的藏文藏經輸入計畫(The Asian Classics input project, Robert Chilton, U.S.A.) 八、韓國海印寺高麗藏輸入計畫(The Haeinsa Korean Canon input project, Ven. Chongnim, Haeinsa Daejanggyong Institute, Korea) 繼而,1996年 3月22日至25日在台北佛光山台北道場舉辦的第三屆EBTI會議,則擴大為六大項目二十五場次舉行: 一、電子辭典類計畫(Dictionary Projects) 二、圖書館資源與服務(Library Resources and Services) 三、網路資源(On-line and Network Data) 四、佛教經典資料庫(Canonic and Text Databases) 五、教學與研究(Teaching and Research) 六、編碼與標記(Coding and Markup)。 進而,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辦的會議更擴大為四十個場次,參加人員則達到 162位。 |